打通乡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 梁 瑜
为实现乡村和社区服务“零距离”,当前一些村庄给住户发放并安装便民信息服务卡,小卡片牵系大民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让居民能便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已成为衡量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而实施便民信息服务卡的办法,正是破解“信息孤岛”、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乡村和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然而,在广大乡村和部分老龄人口较多的社区中,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传统的信息公示、口头传达等方式效率低、覆盖面窄,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而便民信息服务卡以二维码形式整合政务、医疗、法律、社保、生活等五大类服务信息,既保留了纸质媒介的稳定性,又融合了数字信息的便捷性,成为连接基层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桥梁”。
便民信息服务卡的核心价值在于“便民”二字。它通过集中、精准地提供各类服务信息,使居民在面对政策咨询、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需求时,能够快速找到对应的渠道和资源。这种“一站式”信息整合方式,不仅节省了居民的时间和精力,也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重复性解释压力,提高了信息传递和服务响应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这种服务方式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重要支撑。
社区和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民信息服务卡的推广,有助于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升级。通过定期更新卡片内容、收集居民反馈,还能形成“信息发布—使用反馈—优化调整”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种治理方式的转型,既是技术赋能的体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
发挥便民信息服务卡的作用,需要建立健全的配套机制。应由社区主导统一制作和发放,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覆盖面;建立信息更新机制,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居民的使用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参与反馈,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只有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格局,才能使便民信息服务卡真正成为居民信赖的“掌上指南”和“生活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