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涌入千万家
——探访兴县提前集中供暖背后的民生守护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徐楠
秋意漫过兴县的山梁时,早晚的风已裹着凛冽的寒意。10月20日凌晨0时,这座小城的寂静被一声指令打破——兴县臣功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调度中心内,指令声落,全县42座供热站点同步响应。伴随燃气锅炉低沉的轰鸣,2025-2026供热季的大幕正式拉开。各站设备逐台启动,系统压力平稳上升。随着锅炉温度持续升高,热流正沿着纵横的管网,涌向千家万户。
比往年提前10天的暖流,不仅驱散了寒意,更藏着一座小城对民生的细腻考量。兴县始终把“暖”字刻在服务里:24小时热线、“冬病夏治”的检修模式、从供暖结束就启动的次年筹备……近日,记者循着暖流的轨迹,走进偏远站点、老旧小区与维修现场,在那些沾满汗水与油污的身影里,在居民家中温热的暖气片上,读懂了这座小城的民生温度。
老旧小区的“温暖蝶变”
“以前冬天在家,棉袄裹得严严实实,晚上睡觉得盖两床被子,脚还是冰的。你看现在,我家温度计都到22℃了!”在兴县城镇片区的老旧小区,91岁的陈增花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贴在客厅暖气片上,掌心传来的温热让他笑得眼角弯起。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样的温暖对于城中心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还是一种奢望。由于管道老化、堵塞严重,这里曾是供暖的“老大难”区域,有的住户家里温度连18℃都达不到。“以前冬天,我家暖气片温温的,只能自己用电暖气。”住户陈小英回忆道。今年夏天,她看到供热公司的工人在路边挖沟、换管道,“当时还担心会不会白折腾,没想到现在暖气这么暖和!”
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围绕天然气集中供热的系统性提质工程。近年来,兴县持续在居民采暖体验上下功夫,推动供热站、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全方位提升供热服务质量。兴县公用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供热供气股股长王亚龙介绍:“从2022年10月开始,我们对全县48座供热站所有老旧燃气锅炉进行低氮改造,更换了低氮燃烧器,使氮氧化物排放符合低氮排放标准。此举在提升热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锅炉及管网的运营费用。”
这份“暖意”,也源于兴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地处山西临兴气田区,兴县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高达1010亿立方米,这为绿色清洁供暖提供了坚实基础。据王亚龙介绍,目前兴县已建成237公里长输管线、321公里城市燃气管网,为全县4万余户居民和150余户商业用户提供采暖和生活用气服务。全县每年采暖用气约6000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用煤1.84万吨,减少碳排放4.53万吨。
暖流不仅流淌在管道里,更体现在政策的温度中。在吕应平大爷家,工作人员拿着文件,坐在炕沿上给老人细细算账:“县里推出的惠民政策,供暖费从每平米4.2元降到3.6元。退费工作预计11月开始,您家58.5平米的房子,一个采暖季下来能省170多元,可以多吃几斤羊肉呢!”
“我亲戚家孩子是残疾人,今年拿到了200元供暖补贴,特地来跟我说‘政府没忘了咱们’。”吕大爷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自己烧煤炉,又脏又呛,还总担心煤气中毒。现在集中供暖又干净又安全,费用还降了,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据了解,兴县今年按残疾等级向困难群体发放50至300元不等的供暖补贴——这份实实在在的“暖”,正被精准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
最远站点的“供暖攻坚战”
从兴县臣功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出来,沿蔚汾路向东驱车八公里,路边的树叶从浓绿渐变成浅黄,最终在奥家湾乡车家庄村的村口,望见了那座灰色的建筑——车家庄1号供热站。刚推开站点大门,循环泵的“嗡嗡”声便裹着热气扑面而来。站长原旭军正站在仪表盘前,额头的汗珠在脸颊上留下一道浅浅的灰痕。
“得再去趟康艾珍家看看。”原旭军看了眼时间,利落地收拾好工具包。记者随他一同前往,沿着陡峭的坡路向上走。这段十分钟的上坡路,原旭军走得又快又稳。“她家地势最高,管道末端容易积气,每年供暖初期都得特别关注。”
刚走到院门口,康艾珍就迎了出来,脸上漾开亲切的笑意:“原站长,又麻烦您跑一趟!”她边说边拉开房门,暖意扑面而来。“早上您来过之后,暖气片就温温的了,但我们想着让您再看看,心里更踏实。”
原旭军熟练地检查每组暖气片,在卫生间的一处排气阀前停下,俯身操作。“瞧,又积了点气。”随着“嘶嘶”的排气声,暖气片迅速升温。他转身叮嘱:“这很正常,刚开始供暖,管道里的空气得排几天。有任何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原站长年年都这么惦记着我们。”康艾珍语气里满是感激,“不管刮风下雪,只要我们有需要,他总能及时赶到。这份牵挂,让我们觉得他不是来工作的,是来走亲戚的。”
说话间,原旭军的电话响起。他匆匆告别,快步返回供热站。锅炉房的仪表盘上,数字不时跳动:“目前二网出水温度为36℃,需在下午4点前逐步提升至41℃。由于车家庄村的部分居民住宅依山而建、分布较为分散,且存在较大地势差,若无法将循环泵压力提升0.4-0.5Mpa,热水将无法有效输送至高处,导致系统循环不畅,从而影响高处住户的室内供暖效果。”他右手精确地设置控制台上的数值,“我们站是全县最远的站点,管道长、落差大,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影响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
从清晨到傍晚五点,原旭军一直在走访的路上。开阀、排气、检查管道接口,他的裤腿沾满泥点,鞋面已被晨露浸透。“这里的每个数字,都连着全村人的温暖。”他微笑着说,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仪表盘。
暮色渐深,车家庄1号站的灯光依旧明亮。滚烫的热水顺着绵延的管网,穿过城市街巷,流过乡间小路,流进每一户等待温暖的人家。
24小时在线的“温暖守护者”
“家里暖气漏水了!水都流到楼道里了!”10 月20日傍晚5时,兴县实小苑小区居民王女士焦急地拨通了臣功公司的供热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那头,接线员迅速记录下地址、故障情况,5分钟内就将工单派给了应急小分队。
十分钟后,应急小分队队长田利军与队员王建军就带着工具包赶到小区。在二单元楼道里,6楼的暖气主管锁闭阀正往外渗水,地面已积起脸盆大的水滩,热气混着水汽往上冒。“您别慌,我们先关总阀止水!”田利军一边安抚居民,一边蹲下身,打开工具包拿出扳手,王建军则用手机打光,照亮阀门接口处。
漏水的阀门已经老化,拆卸时溅出的热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腿,冷风从楼道窗户的缝隙灌进来,两人却顾不上寒意——田利军握着扳手用力拧动,手指冻得发红;王建军扶着管道,防止拆卸时晃动。“这个阀门用了十几年,密封圈都老化了,得换个新的。”田利军说着,从工具包里拿出新阀门,快速安装、拧紧、试水,整个过程用了半个多小时。
“您放心,水循环后半小时内暖气就热了,有问题再给我们打电话。”田利军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婉拒了王女士递来的纸巾和热水,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维修现场。当天,他们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8点,处理了12起工单,最晚的一次,忙到凌晨2点才休息。
在供热调度指挥中心,记者看到,臣功公司采用远程监控系统对42个网点进行实时监控,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监测温度变化,随时随地调度各网点工作人员保障供暖。田利军说:“为了做好冬季供暖工作,公司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准备工作,确保严寒天气中供暖系统能够顺利度过低温挑战,保障民生供给。我们应急小组24小时待命,根据应急演练方案随时响应用户诉求,最短时间内处理突发事故,确保全县人民温暖过冬。”
“不仅要修得快,还要让居民方便。”兴县臣功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利军说,除了24小时热线,公司还打通了线上服务渠道——公众号里 “用户指南”详细讲解线上缴费、报修流程,“通知公告”及时更新注水试压、停暖检修信息,“以前居民有问题得跑老远到供热公司,现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解决问题。”在公司服务大厅,供暖高峰期设立的引导台前人来人往,耐心解答缴费、补贴疑问,一片繁忙的楼道里,暖意融融。
这场关于“暖”的守护,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它是这座小城对民生的承诺,是企业对“服务群众”的践行,更是寒冬里最动人的民生温度——当暖流提前涌进千家万户,这座城市的冬天,便有了最温暖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