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锣鼓声里启新篇

——柳林县王家岭村激活畜牧产业新动能

2025年10月31日 09:47:13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 本报记者 高茜

“咚咚锵、咚咚锵……”近日,还未深入柳林县贾家垣乡王家岭村,远远地便听到了一阵锣鼓声,震得空气里都满是喜庆。

村西头崭新的二层平房前,“柳林晋西畜牧牛羊交易市场盛大开业”的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彩绸被风吹得飞扬起来。村民们脸上都带着笑意,簇拥在崭新的钢结构大棚前。柳林晋西畜牧牛羊交易市场在这片热闹中正式投运,红绸揭开的瞬间,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标志着当地畜牧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走进市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连片的交易大棚宽敞透亮,钢结构骨架泛着金属的光泽,阳光透过顶棚的透光板洒在地面,把待交易的牛羊照得格外精神;旁边的寄养大棚里,食槽、饮水设备一应俱全,草料仓储间堆着刚运到的青贮饲料,散发着淡淡的麦香。不远处的办公楼里,桌椅已经摆放整齐,检疫室里消毒设备随时待命,结算窗口前还贴着清晰的流程指引,每一处都规划得井井有条,透着现代化的规整与便捷。

“王家岭建起交易市场,给咱带来太多好处了!”养殖户高永永挤在人群里,手里攥着刚打印好的交易流程单,语气里满是激动。“以前家里养了牛和羊,二道贩子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现在好了,市场一开门,牛羊能顺顺利利卖掉,价钱也公道,经济收入有了保障,咱养着更有信心了!”

人群里还有不少从周边县城赶来的养殖户,中阳县的耿坚强就是其中一位。“作为吕梁人,咱晋西有这样的市场,我打心底里骄傲!”他指着市场里往来的收购商,忍不住跟身边人念叨,“以前最愁的就是养出来卖不出去,有了这个市场,不仅销路通了,利润也能上去,往后养殖腰杆都能挺得更直!”

这座总投资超800万元、占地50余亩的交易市场,可不是简单的“买卖场地”。依托早已投用的肉牛养殖场、千亩高标准玉米种植基地,还有正在建设的秸秆加工厂,它已经具备了万头牛羊的交易、暂存管理规模,能为养殖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线上点一点就能谈交易,线下活畜称重、检疫一气呵成,遇到暂时卖不掉的牛羊,还能寄养在市场里,甚至连饲料加工、养殖技术培训、农业托管都能在这里找到对接渠道。

对于养殖户王保全这样的小规模从业者来说,市场补上了“销路”和“公平定价”的关键缺口,再也不用为“议价难”犯愁。而对规模养殖户王军军而言,更直接的改变是省了跨区、跨省交易的奔波:“以前拉着牛羊跑几百公里找买家,路上的损耗、运输费都是不小的开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全国的收购商,成本降了一大截。”

这份便利的背后,是王家岭村五年的坚持与谋划。这些年,村“两委”一直盯着养殖产业做文章,牵头成立柳林晋西畜牧业交易有限公司,从建标准牛棚起步,再到打造草料生产基地,一步步完善产业链,最终建成了这座现代化交易市场,形成了“养殖—草料—交易”的产业闭环。如今推行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壮了起来,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就业。

65岁的王明亮负责打扫交易大棚,每天能挣80块钱,他跟记者说:“以前在家闲着没事干,现在在市场里干活,既能挣钱又能跟老伙计们聊天,日子过得比以前充实多了。”像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有人在市场里负责检疫,有人管理寄养大棚,还有人帮着对接收购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稳定收入。

“我们建设这个市场,核心就是要搭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平台。”村干部刘彦红的话,说出了养殖户们的心声。未来,这里还会不断完善服务和配套设施,跟着养殖户、收购商一起成长,既要规范交易秩序,还要把市场的辐射范围扩得更广。

锣鼓声渐渐平息,但王家岭村的热闹才刚刚开始。这座崭新的牛羊交易市场,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王家岭村的土地上扎了根,不仅破解了吕梁山区养殖产业“交易难”的“卡脖子”问题,更让当地的畜牧产业有了“活”起来、“强”起来的底气,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