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牛粪“变身”记

——文水县“变废为宝”蹚出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新路

2025年10月31日 09:47:13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谁能想到,这臭烘烘的牛粪,也能变成宝贝疙瘩!”站在自家的牛棚前,文水县养牛户梁金柱笑得合不拢嘴。几年前,除了堆肥还田,牛粪处理是他最头疼的事儿:“尤其到了夏天,臭味大,苍蝇嗡嗡乱飞,有时候还得花钱雇人往外倒。”如今,牛粪却成了他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这转变的背后,是文水县破解肉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探索出的一条牛粪“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

文水县,这个以肉牛闻名全国的县城,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曾面临着“甜蜜的烦恼”:29.2万头肉牛存栏量,每年产生的一百多万吨粪污,像一块沉重的包袱,压在汾河及其支流文峪河、磁窑河的生态之上。特别是磁窑河,断面水质一度跌至劣Ⅴ类,成为政府和群众的心头之患。

如何破解发展与环保的困局?文水县选择了“变废为宝”,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利用,一场关于牛粪的“绿色革命”悄然上演。

“以前只想着怎么把牛粪倒掉,现在才知道,这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做燃料、育苗土、养蚯蚓,用对了地方,牛粪也是好东西。”梁金柱的转变,代表着文水县对牛粪认识的深刻改变。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粪污处理粗放的问题。文水县从理念上开始转变,不再将牛粪简单地视为“污染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沿河划定禁养区、扩建污水处理厂、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综合治理,筑起了一道保障汾河入河水质的生态防线。

刘胡兰镇是文水县肉牛养殖产业的重点乡镇。该镇污水处理厂原厂设计能力有限,汛期时雨水裹挟的粪污常常溢出河道。2024年,文水县组织对其进行扩容改造,不仅扩大日处理能力,还配套建设了调蓄池。

“目前,3万立方米的调蓄能力能够有效收集、处理覆盖范围内的初期雨水,有效缓解了汛期污水溢流问题。”文水泽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白帆说。

处理水量增加,伴生的大量污泥如何处理?文水县的答案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变废为宝,激活它的价值。

在距离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三公里的大象村,新建成的一座生物质燃料深加工处理中心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出料口处,黑色圆柱形颗粒簌簌而下。这里,就是牛粪“点粪成金”的“魔法工厂”,年处理量达到100万吨。

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雪指着一堆堆黑色的粉状、颗粒状燃料,自豪地介绍:“这些都是用牛粪做成的生物质燃料,热值能达到3000卡左右,与褐煤相当,生产时还能协同消纳污泥。热值可与褐煤相当,而且燃烧更清洁环保。”

为了确保原料供应,文水县在肉牛养殖集中的村子规划建设了粪污中转站,养殖户就近送粪,公司派专车转运,实现污染源头“拦截”。目前已建成8处,年内还将再完工2处。

“原料有保障,我们就一门心思钻研技术,不仅是为了卖上价、卖好价,更是想把这件事做好、做精!”聊起未来,赵雪的眼里满是期许。

如今,家里养了100多头牛的梁金柱,再也不愁牛粪往哪倒了。“勤快的时候,就早晚各清理一次。”老梁笑言,“不是牛棚放不下,是图个干净,苍蝇少了,环境清爽,住着也舒坦!”

生态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水质的改善和百姓的收益上。

经过系统治理,文峪河、磁窑河文水出境断面水质连年改善,2024年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粪污治理系统既为发展松了绑,更为生态减了负。清澈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滋润着文水人民的心田。

牛粪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变成了文水县生态治理的“催化剂”,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疏通净化每一条“毛细血管”,大江大河方能长治久清。经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文水县徐徐展开,而这幅画卷的底色,正是那被“炼”成“金”的牛粪,和文水人民对绿色发展的执着。

“随着省市7项‘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陆续完工,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的目标。”文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付小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