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人物

“卤”力前行 “味”守初心

——郝军军和他的“大拇指”熟食创业路

2025年11月04日 10:19:35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通讯员 霍爱兰

在吕梁山脉的褶皱里,石楼县和合乡和合村的土窑洞承载着郝军军的童年记忆。37岁的他如今是“大拇指熟食”品牌创始人,头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名吃”“老字号”三项光环,但回溯过往,贫困与匮乏却是他早年最深刻的印记。

山里娃敢闯,顶着质疑干卤味

“以前家里很穷,穿不带补丁的衣服、吃顿肉都是过年才有的奢望。”艰苦的农村环境没有磨掉他的棱角,反而让他从小就埋下了“不服输”的种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016年,20岁出头的郝军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决心要走出小山村去创业。没有学历傍身、没有人脉资源、更没有启动资金的他,经多方考察,在众多行业里选择了当时“没人瞧得起”的卤肉行业。“身边人都劝我,卤味又累又不体面,赚不了大钱。”郝军军回忆道,那段时间,周围亲戚朋友的质疑声不断,唯有残疾的父亲坚定地站在他这边,一句“想做你就大胆去做吧”,成了他冲破迷茫的微光。

创业的艰辛远超想象。起初,他凑了仅有的几千元积蓄,在县城租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门面,既是后厨也是仓库。为了摸索卤制配方,他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反复调试香料比例,常常忙到深夜。有一次,因为对火候把控不当,一锅价值上千元的卤肉全部变质,看着辛苦钱打了水漂,他躲在角落里哭了一场,但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菜市场。为了学习传统卤制手艺,他辗转多地拜访老艺人,数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卤制技巧。凭借着这股韧劲,他的小卤味店渐渐有了不错的口碑,他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贪多只做精,专盯卤味向前冲

积累了一定资金后,郝军军尝试拓展餐饮产业,先后开起了火锅店、鸡排饮品店和宴会厅。不同于许多创业者的起起落落,他的这些尝试均以盈利收尾,但在顺境中,他却陷入了沉思。“做了这么多品类,总觉得不够专注,没有真正扎根下去。”经过慎重考量,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多元经营,回归卤味赛道。他坚信:“卤味是刚需,每家每户都离不开,只要品质过硬,就永远有市场。”

这个决定随后经历了更严峻的考验。2023年,他计划投资两千万自建标准化中央厨房食品加工厂,消息一出,朋友们纷纷劝阻:“把所有积蓄投进去太冒险,万一失败就一无所有了!”有人甚至直言他“疯了”。但郝军军深知,品牌化发展必须从源头把控品质,拥有标准化厂房是关键。建厂期间,他几乎吃住在工地,白天协调施工进度,晚上研究生产标准,资金短缺时,他四处奔波筹措,甚至抵押了自家房产。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体重掉了十几斤,却从未想过放弃。

如今,一座占地500亩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已在石楼县罗村镇崔家庄村落成并顺利投产,其中包含20亩有机蔬菜大棚,近两万平方米的标准化中央厨房食品加工厂,涵盖熟食区、生产车间、办公楼、冷库、仓库、物料库等功能区域,配备自动化清洗、标准化卤制、无菌分装生产线。从食材甄选到成品出库,全流程实现精准把控,彻底打通了“从厨房到餐桌”的品质闭环。依托这一核心产能支撑,“大拇指熟食”已拥有30余家门店,覆盖吕梁13个县(市、区),从繁华商圈到社区街巷,统一的品牌形象、稳定的产品口味,让“买卤味找大拇指”成为当地居民的消费共识,稳固的区域品牌效应已然形成。

挣钱不忘本,拉乡亲一起赚钱

自创业之初,郝军军便始终将“三无”承诺刻在品牌基因里——坚守“无添加色素、无防腐药剂、无科技与狠活”的底线,从老汤的慢火熬制到卤料的手工配比,每一道工序都延续着山西卤味的传统工艺精髓。他常说:“卤味的香,是时间的香,更是良心的香。”这份对品质的执着,不仅让老味道得以传承,更赢得了消费者的长久信赖。

企业发展的同时,郝军军从未忘记反哺家乡。目前,“大拇指熟食”已吸纳100余名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包含12名脱贫户,从中央厨房的卤制师傅到门店的销售专员,为他们提供了技能培训与晋升通道,真正搭建起“一人就业、全家增收”的稳固平台,让创业成果切实惠及家乡父老。

站在中央厨房的监控室里,望着屏幕上遍布吕梁的门店实时画面,郝军军眼中满是坚定与憧憬:“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不怕吃苦,就怕没目标、没担当。”谈及未来,他规划清晰:继续扎根家乡这片热土,深耕卤味行业,一方面计划推出真空包装的即食卤味系列,让传统美食走出吕梁、走进更多家庭;另一方面将扩建中央厨房产能,带动周边食材种植、养殖产业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这位不服输的创业者,正以匠心为笔、以奋斗为墨,书写属于“大拇指熟食”的更多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