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人物

曹旭红:小面团“蒸出”农家好日子

□ 本报记者 罗丽

2025年11月06日 09:45:5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晨光熹微,“书山包”食品加工坊的蒸汽裹着麦香飘出厂房,工人开着车将一箱箱馒头、包子送往县城和周边企矿,这已成为方山县大武镇杨家塔村村民逐渐熟悉的场景。

不要小看了这处食品加工坊,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将传统花馍非遗技艺融入现代产业,2024年给村里带来了2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创造4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村民月均增收逾2000元。

盘活闲置资产 让“包袱”变“财富”

“住上了新楼,心里却空落落的。一辈子靠种地吃饭,现在地远了,手脚都没处放。”这是方山县杨家塔村搬迁初期许多村民的心声。2016年,作为严重采煤沉陷区,杨家塔村486户1486名村民整村搬迁至长申坪小区。亮堂堂的楼房里,昔日靠耕地为生的农民却犯了难——远离土地,双手空有农活技能,收入来源成了一个摆在眼前的大问题。

如何让村民“有活干、有钱挣、生活实”,成了时任驻村第一书记曹旭红的心头大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得从村民熟悉的领域找突破口。”2021年,带着“如何破解增收难题”的念头,曹旭红一次次入户调研走访,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想找个能照顾家的活。”“咱村人会做面食,能不能往这上面想想?”正是这句“会做面食”,让曹旭红眼前一亮。杨家塔村人不仅擅长制作面食,当地煤矿企业密集、周边社区人口集中,面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发现,让她看到了希望。

随后,曹旭红迅速联合本村大学生组成调研小组,跑市场、摸需求、算成本。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论证,2023年,村“两委”把面食加工项目确定为杨家塔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向。用曹旭红的话说,投资少,利润高,风险不大,百姓生活离不开它。

项目启动之初,资金和场地成了拦路虎。“不能等、不能靠!”“先干起来再说!”曹旭红与村“两委”干部召开多次会议,决定由村干部集体垫资,凑足了启动资金,先让项目“活”起来。场地选在村里闲置的400多平方米的锅炉房。为了达到食品生产标准,他们对锅炉房进行了改造提升,砸掉旧地砖,重新做了防水;安装紫外线消毒灯,购置全自动和面机;冷冻房、原料房、生产区分区明确,连面粉都敲定用新疆面粉、五得利面粉等高品质原料,馅料当天现做,绝不隔夜。

2023年8月,“书山包”食品加工坊正式运营,村“两委”成员带头“拜师学艺”,反复研究制作工艺。更让曹旭红振奋的是,2024年,方山县将“书山包”列为乡村振兴巩固衔接资金重点扶持产业,累计投入资金158万元,生产线得以升级扩容。

突破产销难关 “书山包”立稳脚跟

“我们学得都很好,蒸出来的馒头却是坑坑洼洼,当时一起干的工人也很受挫。”听说杨家塔村开了食品加工坊,村民也都来看热闹,看着失败的馒头,大家都是心疼不已。曹旭红索性将做失败的馒头分给大伙,转头继续和工人一起研究制作工艺。“当初为了做好馒头,我们花费很大心血,大家每天就是研究如何将馒头做得更好吃,家里人跟着吃馒头都‘吃伤’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笼笼饱满光滑的馒头、包子成功出炉了,发酵后的麦香味弥漫了整个花馍坊。半年多的时间,加工坊就实现了增收,还解决了一批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产业若要持久发展,产品质量是关键。把好质量关,曹旭红一开始就定了“规矩”,使用的原料优中选优,染色食品必须是植物染色剂,都是从菠菜、南瓜、胡萝卜等蔬菜中提取的天然色。面食技术的关键之一是配比,为了满足顾客口感需求,曹旭红经常跟工人一起研究试验。“我们的馒头采用的是纯老面工艺,无任何色素添加剂,特别暄软。我掰开你看,这馒头蒸到火候了,面揉到时候了,里面一层一层的。”曹旭红拿着一个刚出笼的馒头笑着说。

馒头、包子蒸出来了,市场在哪儿成了曹旭红的当务之急。“当时市面上对我们的认可度还不高,我就一家一家的饭店跑,看看有没有合作意向。”曹旭红带着“书山包”跑企业、进超市、访学校、找餐馆,点对点对接客户、面对面介绍产品。有时走到小区门口,看到有居民经过,曹旭红就走上前,免费送给大家品尝。一天下来,有人尝完觉得好吃就掏钱买几个。经过曹旭红的推销,市场被一点一点打开,不少饭店、企业都向“书山包”食品加工坊伸出了橄榄枝,零散销售逐渐变成了订单销售。“目前我们食品加工坊长期为2家矿企供应班中餐,与大武镇多家水产店签订了采购协议,业务涉及周边的宴会厅、日间照料中心、学校等,面食制品日产量可以达到4000个。”消费者好评如潮,“口感细腻筋道”“既好吃又好看”等赞誉不断。

赋能非遗技艺 花馍开启新赛道

“单一面食产品利润空间有限,要想让产业走得远,必须找新的增长点。”在“书山包”稳步运营后,曹旭红又开始思考下一步怎么走。这次,她把目光投向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花馍。

花馍作为非遗技艺,造型多样、寓意吉祥,不仅可食用,还兼具观赏价值,适合节庆礼品、展览展示、个性化定制等多种场景。“单个花馍成交价能达到几十到上百元不等,比普通馒头、包子利润高得多,还能传承非遗文化,一举两得。” 曹旭红选派工人专程赴山东胶东拜师学习花馍制作,随后又请到岚县的面塑传承人进行现场学习。大家边做边摸索,花馍逐渐有了雏形。曹旭红介绍,目前“书山包”已将非遗花馍纳入重点发展方向,通过“传统技艺+现代设计”,开发出各种新款式和新口味的花馍,推出生日、婚庆等主题定制款,结合节日热点开发母亲节花束馍、儿童节卡通馍等新品,甚至创新花馍蛋糕,成为生日宴上的新宠。

“今天要做一个花馍蛋糕,上面有寿桃、福袋、鲤鱼。”井然有序、干净卫生的操作间里,58岁的张改亲身穿白色大褂、头戴工作帽围着一张大不锈钢桌面,正在为中秋前赶制花馍礼盒忙碌不停。和张改亲一起做花馍的还有村里其他几位大姐,她们手脚麻利,干劲十足,分工协作。有人压面,有人捏面团、有人做造型,经过一番精心揉捏、搓拉、剪切,一盘盘栩栩如生的福袋、鲤鱼、核桃等样式的花馍呈现在眼前。最后通过醒发、蒸锅蒸制,一股香甜浓郁的味道扑面而来。一个精美的花馍蛋糕上,两条红鲤鱼跃然而出,围绕着一颗硕大的寿桃和红彤彤的“福”字,周围好似精美的花篮,寓意着长寿与吉祥,整个花馍蛋糕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可好了,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干得多了还有奖励,姐妹们都很有干劲,没想到靠咱这蒸馍馍的手艺也能赚钱啦!”张改亲手上的活计不停,眼角的笑意却藏不住。

“‘书山’这两个字,寓意着包子像书香一样,香满方山。” 曹旭红解释道。如今,“书山包” 不仅是一个食品品牌,更成了杨家塔村的“富民名片”。在曹旭红的办公桌上,一份蓝图清晰可见:引进速冻面点、各类饼食等,打造多元化面食生产线;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开通同城配送服务,深化与本土企业、日间照料中心、早餐店的合作;建设非遗花馍研学基地,让游客体验传统面食制作。“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把‘书山包’打造成吕梁本土第一面食品牌,让更多人吃到健康放心的吕梁面食。”曹旭红信心满满。

小面团中蕴含着大智慧,小产业背后藏着大梦想。如今,“书山包”的香气不仅飘满了方山的大街小巷,更飘进了村民的心坎里——小小的面食不仅“蒸”出美味,更“蒸”出乡村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