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要闻

那段成就我的燃情岁月

□ 马夺魁

2019年08月27日 09:51:54 编辑:

我出生于1942年,儿时经历了战火与贫穷的苦难。1946年,刚过40岁的父亲因病去世,一大家子的生活更加困难起来。28岁的母亲拖拽着我和哥哥妹妹三个人实在不容易,一家人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忍饥挨饿。新中国成立后,穷人翻身做了主人,我家的生活状况也有了大的改善。

我们这代人是同新中国一起奋斗、成长起来的,对那个年代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感情。

1955年,我考入交城城内高小。这所学校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曾经是我党在交城最早建立的秘密支部。学校注重政治教育,经常讲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史,使全体师生受到了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这所学校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且立志学好文化知识报效国家。1963年我高中毕业,正逢征兵,在权衡家里的情况后,我选择了参军。

在部队,我当时是建筑工程兵,任务艰巨。所在工区四面峻壁峭崖,荒山野岭,人烟稀少。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困难时期,部队生活也比较困难。战士们在承担繁重任务的同时,更能理解国家的难处,发扬南泥湾精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那时候,部队把大生产任务交给了后勤部,后勤部在大同市、怀来县和天津塘沽办了三个农场,有三四千亩地,解决了部队粮食不足的困难。部队号召小生产连队自己解决吃菜困难。我们在山间河谷,小溪小泉旁垒出块块小菜地,种出了各种新鲜蔬菜,改善了生活条件,美化了部队环境。我们粗粮细作,自制烤炉做糕点,磨豆腐、养猪,把火灶改成马蹄形吸风炉,既省煤又省电。春季到长城山上割韭菜,秋季到山上摘黄花和韭菜花。1964年还吃不饱,到1965年时,全营干部战士不单吃得饱也吃得好了。我们营还组织了篮球队、文娱宣传队,军营生活丰富多彩。

1964年,部队开展创建“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部队的各项建设,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完成,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和先进的典型。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为反映这些事迹,我写了不少新闻报道,刊登在当时的《工程兵报》和《解放军报》上。与此同时,我经常参与先进个人大会报告材料的采写,先后被评为先进宣传员和先进通讯员。

我在部队是电燃机械修理工,学会了工程机械、电燃机、空气压缩机、发电机、推土机、汽车的修理维护保养等技术,顺利完成了部队交给我的任务,每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6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9年,交城县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集训,当年刚刚退伍的我担任了集训四连连长。在教学中,除了军事训练外,我坚持开展“讲政治、讲团结、找差距、作贡献”活动。通过集训增强了教师队伍的革命感、使命感。四连被评为先进连,我也被选拔担任了城关镇武装部长。

我从事地方武装工作十二年,城关镇六年、水峪贯镇六年。工作期间,我坚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国防教育。二是建立健全民兵组织,建档立卡造册登记,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搞好军事训练,维护社会治安,积极参加生产建设。三是搞好拥军优属工作,安置好退役军人。我所在的乡镇所有退役军人,经与多方联系全部作了妥善安置。每年“八·一”建军节期间,我都会组织对本地驻军进行慰问,增进了军民团结。四是做好征兵工作。从事地方武装工作期间,我为部队选送了700多名优秀青年。我家两个侄儿、一个侄孙和我的一个儿子都参了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为国家积极贡献。

在水峪贯镇任武装部长期间,我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协同一班人,在整合自然资源工作中,将分散的煤窑收归公社所有,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售价,工资和效益产量及安全直接挂钩,为办好社队企业做出了努力。同时,购置农业机械,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组织打坝治滩造良田,增加了农村的粮食产量,并改变了农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部队所学到的爆破技术和机械修理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当时,我组织了民兵打坝治滩专业队,所有石料都是民兵专业队自己爆破备的,节约了大量开支,同时培训了一批农业机械修理技术人员。

我们公社党委一班人,带领全社群众经过三年艰苦奋斗,打坝十公里,改河道一千多米,河滩造地两千多亩。社办企业建起了农机站、农具修配厂、水泥厂。还办起了农场,农场内有粮食加工坊、豆腐坊、粉条坊、榨油坊、养猪场。学校、煤矿、农机修理厂盖了二百三十多间新房,卫生院新盖了病房门诊楼。整体搬迁了牛心、桃坡、五间则、长珍、西孟、东孟、柏树七个村,彻底改变了这些村的居住和交通条件。为没通电的三个村果子山、念子山、背坡补助了两万元资金,也让通了电。公社购买了两台拖拉机、两辆载重汽车、一台80马力推土机,扩建了一座水泥厂,这些项目收入再加煤炭收入,全镇每年收入超过一百四五十万元。1975年,在当时的吕梁地区退伍军人代表大会上,我作为代表作了典型报告。

(作者系交城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