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庄: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站在“牢记嘱托追梦前行”弘扬吕梁精神先进事迹展播的领奖台上,汾阳市贾家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主任范玖深用两句话表达了对吕梁精神的理解。汾阳贾家庄是全国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也是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山西第一村”。贾家庄村的发展历史,是与时俱进、探索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也诠释着吕梁精神的新内涵。
解放以来,贾家庄一直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5年,一代文豪郭沫若参观后,留下了“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的赞美诗句。数十年来,几代贾家庄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领先不动摇;始终坚持多个文明一起抓不动摇;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使贾家庄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贾家庄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全民健身户外营地”“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小镇”等光荣称号,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视察指导,88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先后慕名而来参观访问。
“从建国之初的汾阳周边最有名的贫困村到如今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新标杆、新样板,回眸贾家庄村7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贾家庄今天的成就是几代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苦干实干、战天斗地干出来的,是几代贾家庄儿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干出来的。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转折的关键时刻,贾家庄人民都能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省、地市的精神,紧密结合本村的实际,实事求是去推进,敢为人先去创新,顽强拼搏、奋发有为、久久为功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汾阳市贾家庄村党委书记邢万里说。
穷则思变。在1952年,贾家庄老一辈人,就自发成立了当时汾阳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发扬“穷棒子”精神,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拔穷根。老一辈们通过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探索出来的“治水改碱四项原则、十五种办法”在整个山西省进行过推广;村党支部发动能工巧匠大胆创新农机具,向农机具要生产力,加工制作出了上百件先进的农机具,曾经在北京农展馆进行展览,1965年时,贾家庄就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土地下户的热潮,在决定老先进村命运的关键时刻,贾家庄没有随大流,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村党支部书记邢利民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该“放”的坚决放,不该“放”的坚决不放,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田到户、五统集中”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案,这样既解放了生产力,又稳住了农业基础。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场上符中央精神,下合村情民意,凝聚着贾家庄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胆识、气魄和责任感的历史性变革。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1986年后,贾家庄人因地制宜,通过“滚雪球”的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接着,又举全村之力,大胆改革创新、上马了特种水泥厂,让集体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贾家庄村的综合实力和老百姓的收入有了量的提升、质的跨越。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家环保新要求、新政策,贾家庄人率先而且果断地关停了一年创造数千万利润的焦化厂,转型上马了有发展潜力的新酒厂;后来又关停了供三四百人就业的特种水泥厂,转型为工业文化创意园,发展新的乡村旅游项目;现在,贾家庄已经由传统的重工业转型为文化旅游新产业。
贾家庄人说:我们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没有令人眼热的矿产资源,没有悠久的历史古迹……发展经济,靠的只能是因地制宜,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
近年来,贾家庄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政治领先、酒业振兴、旅游升级、村庄改造、普惠民生”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假日游、周末游、休闲游等项目,初步形成集红色教育、文学创作、民俗休闲、农耕体验、拓展培训、餐饮会务、工业创意、特色小吃、康体养老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努力打造一个“人人都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时刻挂心怀”的文化生态旅游村。今年5月中旬,在著名导演贾樟柯的组织策划下,贾家庄成功举办了“首届吕梁文学季”,莫言、余华等60多位著名作家、文学大咖莅临贾家庄采风创作,进一步提高了贾家庄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1-6月,贾家庄村接待游客人数148.4万人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进入新时代,贾家庄村共同富裕、腾飞崛起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新一代贾家庄年轻人的手中。作为新时代的贾家庄年轻人,更要有激情、有干劲、有梦想,续写好新时代《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故事。”邢万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