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搞好语文教学 夯实职教之基

——职高语文教学之我见

□ 郝翠珍

语文是职高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发挥着丰富学生语文知识,促进和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理解的作用,而且还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教学活动中,占很多课时的语文教学,有时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并未真正发挥自身作用。本着“回归初心”的教育理念,本文反思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探讨成因,意在引起职高语文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注意,从问题入手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特点

结合业界的反思和多年一线教育工作实践,我们发现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存在三个特点。1、职高语文教学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与当今课改目标有明显的距离。2、教师缺少创新意识,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严重脱离学生学习实际要求,体现不出职中语文教学的特点。3、学生入学起点低,不少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基本技能掌握不足,教学互动困难。

二、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成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自娱自乐,或者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也对教学活动组织信心不足,难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四十五分钟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煎熬。笔者认为造成不良现状的原因有三。1、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2、职高语文教学所选的教材对于学生生源状况而言偏高偏难,从而引起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放弃主动学习,自暴自弃。3、一些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不重视,认为接受职高教育就是学技术,教学组织没有破解学生这一“心结”的具体方法。

由此可知,在强调人本观念,注重综合能力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革新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三、职高语文教学出路——以学生为本,改革教学方法。

1、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为,行为能优化心态。职高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于行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合理地处理教材。针对学生知识素养的缺失,对于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补充一些初级语文知识、名人传记、古典小说鉴赏等,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中找到成功感,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学生学语文将由消极而走向积极。

4、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实际效果。教学评价要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要能兼顾课本知识和实践应用,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内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考察相结合,教师考评要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职业语文高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很严峻,工作形式对我们从事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头脑清醒,应对得当,才能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希望与托付。

(作者单位:离石区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