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破旧的土房、泥泞的山道,搬进干净整洁、水电气暖配套齐全的楼房。2016年以来,中阳县把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为山区群众“挪穷窝、拔穷根”,为山区群众绘就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画卷,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了——
搬得出:告别破旧窑洞 多措并举促安居
“一年收成靠天,交通全部靠腿,孩子上学、娶媳妇、吃水用电不方便,住着窑洞一遇下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患上疾病只能强忍着,要是遇上个雨雪天气,最怕的是如何走出大山”。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贫困群众的无奈,这些曾经的苦难记忆,对于已经搬出大山的中阳县武家庄镇福禄峪村移民来说,至今交流仍是苦上心头。
“和房屋相比,窑洞安全等级相对较低。特别是部分窑洞采光性能差、阴冷潮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中阳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易地移民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举措,是促进深度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的有效办法,早搬迁可以早受益、早脱贫。基于这样的认识,中阳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
“十三五”期间,中阳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448户、68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47户、5736人,同步搬迁401户、1114人,共涉及暖泉镇、武家庄镇、金罗镇、下枣林乡、车鸣峪乡5个乡镇。在资金上,中阳县一方面用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积极争取省扶贫办批复,将2018年扶贫资金提前下拨到县。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的政策性低息贷款,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在选址上,按照“靠路、靠城、靠中心镇、靠产业园区”要求选址,在易地搬迁布局上做到与村“两委 ”班子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后续产业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等“五结合”,做到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说了算,定了干。成立易地移民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制订移民实施方案和具体搬迁计划、将每个安置点的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对各安置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督办……中阳县推进易地移民扶贫搬迁铆足了劲。
稳得住:严格建房标准 基础设施强保障
在车鸣峪乡弓阳移民新村,一排排新房鳞次栉比,每栋房屋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为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中阳县定目标、定责任、定程序、定标准、定期限,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管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理念,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委托第三方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开展易地搬迁监测调查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对群众满意度低、工程质量不达标的,严格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为了更好的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进展,中阳县制定出台了《中阳县易地搬迁工程行动计划》、《中阳县易地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和《易地搬迁去库存安置指导意见》等文件。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中阳县坚持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在移民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巩固服务设施,同步发展培育特色富民产业,使山区农民通过易地搬迁,一步到位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实现异地脱贫致富,从根本上斩断穷根。“易地移民搬迁不只是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更要住得好,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各集中安置点均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幼儿园、学校、活动广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应有尽有。在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的同时,提高搬迁群众生活质量。”中阳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可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富民产业助增收
帮助困难群众搬出大山、搬离沟坡地带,告别危漏房屋,过上幸福生活,是中阳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级组织的工作目标。然而易地搬迁,不是说搬就搬。怎么搬、怎么扶,成了易地搬迁工作顺利完成,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关键所在。为此,中阳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搬迁是脱贫手段不是目的,要搬迁一户脱贫一家,要让群众搬出幸福感,搬出脱贫信心和奋斗干劲,绝不能因搬迁而加重贫困程度。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中阳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面对不同贫困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变粗放式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真正解决了群众“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扶持让“输血”变“造血”。分行业、分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贫困户的发展素质,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值得赞赏的是,将扶贫产业资金按照“3X4145”模式入股到实力强劲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只享受分红收益,不承担风险,每年分红到户,还可在企业打工,多渠道增加收入,最终实现做大龙头企业,扶助贫困户稳定增收的双赢。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民,这一举措让搬迁群众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踏实和安心。该县还同步做好产业就业创业帮扶、社会保障兜底等配套工作,确保搬迁户就业有渠道、收入有提高、生活能融入。
能致富:建新家立新业 立足长远保乐业
搬迁是手段,就业是核心,脱贫才是目的。对于移民搬迁户来说,有住房保障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才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中阳县是国定贫困县,搬出大山到条件好的地带生活是群众的迫切愿望,但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要实现这一愿望却是困难重重。如今,中阳县针对移民搬迁群众不同家庭情况、就业愿望、产业需求、人口变化等实际,实施了“去库存”集中安置、进城集中安置和就近移民新村安置,变困难群众不敢想的事为现实;还充分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做实经济支撑作为移民搬迁强大后盾,实现安新家、立新业。
面对集中安置小区的搬迁户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中阳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建立和完善于搬迁户相适应的社区管理模式,积极为搬迁对象搭建发展平台,引导搬迁户从事务工、经商、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有了就业做保障,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搬迁热情。
一位已经在吕梁航电新能源公司工作的贫困户说:“搬到城里以后不仅有了自己的房子,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能照顾到我的两个孩子,现在我每个月能收入1500元呢!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对于易地搬迁群众来说,搬新居只是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对于贫困户来讲,根本之策还是要激发内生动力,提升“造血”功能,既要能留住人,更要能留住心。我们通过培育扶持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就业岗位以及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确保搬迁户收入稳定,按期脱贫,让搬迁户住有居、富有业。”该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如今,在中阳县的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搬出新天地,移民移出好日子”“脱贫致富搬迁路,你富他富家家富”“搬出大山拔穷根,安居乐业谢党恩”,类似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中阳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初步交出了一份美丽答卷。2017年,结合易地搬迁扶贫规划,采取进城集中安置和就近安置两种方式进行安置,共确定了7个安置点,其中进城安置点3个:升辉佳境小区、友盛小区、凤尾沟小区;就近安置点4个:车鸣峪乡弓阳村、河底村,金罗镇金罗村,武家庄镇福禄峪村,涉及5个乡镇96个自然村。实现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山区群众应搬尽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