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新闻编辑要在新时代体现新作为

□ 张晓丽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以来,新闻传媒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数字化信息在信息传播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采编工作的难度大大提升,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多更新的要求。

在新时代的引领下锻造政治素质。新闻编辑的政治素质决定着新闻舆论的导向和内容质量,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始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不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正能量。“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要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这就需要编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既要客观真实,又要准确把握,通过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努力弘扬社会正气、正义和社会美德,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如果编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得不准确,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理论学习得不够,就会在一字之差上误导群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编辑工作中的把关务必做到精准。

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创新从业理念。生活节奏快及读图时代的影响,人们的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往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人们对视觉刺激越发重视,快捷清晰的新闻图片逐渐适应并满足了读者的要求。读图时代将新闻呈现形式同新闻内容放在同等地位上,实现了版面和页面的“三步五秒”。如何吸引观众的眼光是好的新闻素材必备条件,录像资料的安插、画面风格的编排以及新闻素材的合理性视觉配置均应由编辑来完成,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必须坚持、理解媒介的定位和媒介宗旨;编辑工作者必须以统一的理念和诉求来确定媒介的立场或时间的态度,坚持长时间的新闻宣传和报道,强化全过程的沟通和协调。其次,观念必须创新。在思想观念上要融人平民意识,用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电视新闻的主要标准。因此,电视新闻编辑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是人民群众,编制的内容和形式只有面向群众、被人民群众认可,电视新闻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才能发挥它的影响力。再次,内容的创新。作为现代传媒的电视新闻编辑应将更多的报道内容着眼于送达信息、传递知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注重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电视新闻编辑应顺应这个要求,实现新闻的信息化,成为电视观众获取信息的权威平台。

在新时代的引领下提升专业技能。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传情达意,表现在制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画面、声音、文字三者和谐互补,构成了电视全息式的传播框架。标题的制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观众的视觉有着分外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作用非常大。制作标题时,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也要讲究语言凝练、精当。我们制作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就要有惜字如金,孜孜以求的精神,才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达到传递信息、激励社会进步的作用。编辑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编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编写了文字稿,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包括: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做好编辑工作,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