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湘潭历程

——回忆我的爷爷杨汉三

□ 杨韶红

我的爷爷杨汉三(1904—1981年)原名锡田,学名承杰,化名韩山,笔名寒山、老卒。

1945年8月,爷爷被调到孝义县做开辟新区工作,被任命为县长。1946年12月亲临前线指挥过汾孝战役支前工作。

1947年“三查运动”,爷爷及其一家五口三代人受到隔离审查,直到1948年4月平反解除禁闭。他不顾年届古稀的老母和尚无生活着落的妻儿老少,凭他对党的赤诚,担负了重建杏花村汾酒厂的重任。经过五个多月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于9月16日酿造出第一坛汾酒,实现了贺龙“要让解放区人民中秋节喝上老白汾”的愿望,提前完成了周恩来“要将国内外享有盛誉之名酒摆在全国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宴席上”的指示。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民主党派人士高举的酒杯中正是汾酒和竹叶青。

1948年10月,爷爷担任了晋中二专署文教科长,巡视了几个县的学校恢复情况,于1949年2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南下。途经石家庄,正遇二女儿杨娜在石家庄因产后风病死,使他心情悲痛难抑,情绪一度消沉,但他以一个老革命的坦荡襟怀承受了这一沉重打击,很快振作起来,积极投身到革命工作中去。

1949年8月抵达岳阳,建立地委专署机关,地委书记是武光,委任他为专署文教科长工作,接管岳阳的五个中学。同年9月,地委专署又迁移湘潭,寒假组织召开过一次全区中学教职员学习班。

1950年调整了全区中学校,公立8个,私立20个。下半年参加了湘潭县土改试点,带领建设学院学员20多人到石潭区大张旗鼓铺开土改工作,经过半年的时间,胜利完成了土改,并且宣传鼓动青年20多人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又到浏阳全面土改。在振冲区7个乡铺开土改工作,当年7月底土改工作胜利完成。接着回湘潭根据地委意见办了一期暑期中学教师学习班。

在湘潭专区主管文教卫生工作期间,爷爷十分重视培育有才华的演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员,其中有6位被选拔到地市级剧团担任团长。对于一般演员,他同样十分关心爱护。在他担任文教专员时,有位青年演员难产,因出身地主而得不到特效药物治疗,性命垂危。爷爷闻知,立即介绍到去医院抢救,从而救活了两条生命。在湘潭地区工作的十余年间,他创立、改建剧团23个。挖掘、发展剧种4个,移植戏剧4个:将陕西秦腔“一文钞”、河南豫剧“柜中缘”植入湖南花鼓剧;将京剧“杨门女将”、晋剧“三关排宴”植入到湖南湘剧。亲自指导,帮助老演员李小凤、文剑枚编导“卧薪尝胆”大型戏剧,准备参加全省文艺汇演。

1951年9月,地委决定调爷爷为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当时,部长是樊雨生。1952年成为专职统战部长。由于他以前从未搞过统战工作,特到省委、统战部请教了几位领导,省委统战部长刘道衡等几位领导都分别与他谈了话,他领会了其精神:“沟通政策,调整关系,紧密团结,教育改造”统战工作十六字方针,意思是多团结,统战部要使人家(资本家、民主人士)愿意来,敢于说心里话,统战工作是消灭阶级的工作,但不同于公安方面,而是特殊斗争形式,所以,统战干部要敢于接近这些人,要敢于和民主人士交朋友,招待要大方些,使这些人感到温暖、舒适。回来后,即向有关领导如实汇报工作,并作出自己的工作意见安排,接着就展开了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的统战工作。

1952年后半年完成了统战工作的基本建设后,开始协助建立“民革”、“民盟”两个民主党派机关。1953年“三反”、“五反”运动后,又在湘潭市新建立“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成员都是工商界资本家。湘潭市三个民主党派到1954年各发展了五十余名成员,壮大了组织。协同地委组织部在各单位物色了14个党员干部,分别交叉到各民主党派组织,实现了中共党的领导。

1954年各县都改选了县市工商联,湘潭市醴陵县、宁乡、岳阳三县都设了县委统战部和政治协商会,其他县均配有专职统战部长或干事1至2人不等。直到1956年,湘潭地区的统战工作基本上形成了。1956年完成了全区的公司合营,1957年又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实事求是是爷爷一贯的思想作风,他从不趋时鹜新,盲目攀比。1959年7月至1964年底,他任湘潭专署副专员。分工专管文化、教育、卫生工作期间,他仍坚持“学校不存在阶段斗争,只有反映”的观点,他在全区校长会议上,针对当时整天劳动的状况,指出“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不是做工、务农场所,废学从劳是不务正业”。这句话,今天听来是多么平常,可在那个特定年代却需要多大的胆识和勇气啊!他在“反右”和“反右倾”运动中,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同志、老教师、老医生、老演员以及投诚起义的有功人员“过关”。尤其是“文革”初,连他自己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却甘冒风险,为所谓“牛鬼蛇神”开脱罪责。1987年6月湖南省统战部一位副部长满怀深情地对我说:“直到今天,许多暮年的老参事们还在深深怀念杨老这位知识分子的朋友和知音啊!”

爷爷1971年退休(后办离休)才回到阔别20余年的老家孝义。他身离志未离,总想为党为群众办些有益而又力所能及的事。向中小学生讲述革命斗争故事;捐资献书报杂志;帮助农村建立图书室;在城建研讨会上建议设计“井”字形市区布局规划蓝图。为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善人民生活,他出面周旋,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拨款筹建了一座焦化厂。晨曦他在野外散步,发现路上畜粪多被往来车辆碾轧而白白浪费,遂萌生清晨以拾粪代替锻炼。此后,人们便经常在黎明熹微中看到一位衣着俭朴、头须斑白的老人,手持粪铲,臂跨粪筐,步履矫健地行走在骡来马往的公路上。一边走,一边拾,拾满一筐,顺手撒入路边的庄稼地。有次拿上拾粪工具下乡探亲,边走边拾边倒,20多里的路程,不知不觉就进了村。一时传为佳话。

1976年10月,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年逾古稀的爷爷焕发革命青春,整年整理“革命斗争回忆录”。1979年当选为孝义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与侯佑诚、杨礼周等老人共同倡导、联名发起,创建了我省第一所私立公助学校——五爱学校。

爷爷在湖南湘潭工作了22年,将他自己革命一生近一半奉献给湖南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我们后人永远怀念他。 市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