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棉价出现上涨过早、过猛现象。行业专家表示,此轮棉花价格上涨,一方面是由于5月初新疆部分地区出现的灾害天气被夸大;另一方面是随着储备棉去库存的推进,市场普遍看好新年度中国市场对进口棉的需求,囤货待涨心理较强。但是,从本年度国内产量、进口量及已经成交的储备棉数量来看,国内供给足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稳定棉花市场,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政策 “组合拳”的作用下,棉花价格过快的上涨势头在6月初得到抑制,棉花价格逐渐回归正常水平。
储备棉成市场“稳压器”
5月中下旬,郑棉期货主力合约出现3次涨停,波动区间在每吨15580元至19250元,幅度高达24%。面对这一行情,中储粮集团所属子企业中储棉公司通过调整挂牌储备棉结构、加大储备棉公检力度、调整储备棉交易主体等多种举措,加大储备棉的轮出,保障了国内棉花市场平稳运行。
充足的储备棉库存是棉花市场的“稳压器”。为了消化库存,减轻财政负担,从2016年4月份开始,我国有序消化储备棉库存。2016年5月份至9月份、2017年3月份至9月份,两次启动储备棉去库存,总挂拍量737万吨,总成交量近590万吨。2018年储备棉轮出销售从3月12日开始,截止时间暂定为8月底,每天计划投放3万吨棉花。
6月2日,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2017-2018年度储备棉轮出有关事项的公告》指出,自2018年6月4日起至本年度轮出结束,储备棉轮出交易仅限纺织用棉企业参与竞买且仅限本企业自用,停止非纺织用棉企业参与竞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棉花价格接连攀升之际,有关部门调整储备棉交易主体,既能稳定市场价格,又保护了用棉企业。贸易商禁拍首日,棉花价格出现明显回落。
中储棉作为棉花市场调控的主体,通过加大轮出销售,为稳定市场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2018年度国家储备棉轮出有序开展已近3个月,截至6月8日,2017-2018年度国储棉累计计划出库189万吨,累计出库成交122.6万吨,成交率为65%;成交最高价为每吨17700元,最低价为每吨12700元。在宏观政策调控有效引导下,棉花期、现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从6月初开始,棉花价格明显回落,棉花价格上涨暂时告一段落。
进口棉有效弥补产需缺口
储备棉的轮出销售短期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棉花供不应求态势,但无法改变棉花长期供需偏紧趋势。预计未来几年国内棉花产需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棉花年产量500万吨至600多万吨,消费量800多万吨,产需缺口将长期保持在200万吨至300万吨左右。供给缺口的填补主要来自于国储棉的轮出和进口配额增加。随着储备棉库存降低,增加进口棉弥补缺口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棉花信息网总经理梅咏表示,进口棉花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能有效减少国内外棉花价差,保持国内纺织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保护棉农的利益,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制度,进口棉配额分关税配额和关税外配额两种。我国每年发放棉花关税配额89.4万吨,进口关税率为1%;对关税外配额实施滑准税制度,就是在关税配额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增发滑准税配额,使用滑准税配额的棉花进口税率略高于1%,进口棉价格越低,滑准税税率越高。2015年以来,随着储备棉供应的增加,我国已经连续3年停发滑准税配额。据了解,由于储备棉库存降低,有关部门明确今年计划增发进口棉滑准税配额,增加明年进口棉配额,以确保国内棉花市场供应。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