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王建:海归青年致力山村

□ 杨应平

在方山县马坊镇红崖湾村一块广阔的林地里,散养着800多只北京油鸡,贫困户郝春平每天就忙碌于此,不到半年的时间,她不仅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还被村民推选为村委委员、村妇联主任。同村的贫困户张三奴去年流转土地10亩,固定收入5000元不说,就近在村集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短期务工,年收入超过了万元,成为全村率先脱贫的贫困户。

如今,越来越多的红崖湾村村民依托本村的扶贫产业不仅脱了贫,而且还向着发家致富的目标迈进。这一切,都归结于该村第一书记王建。

今年29岁的王建是海归硕士研究生。担任农村第一书记之前,在波兰攻读研究生,钻研植物育种整整两年。2016年11月方山县政府引进人才时,被引进分配到该县农委工作。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到一个月,就被选派到红崖湾村担任第一书记。

“初生牛犊,啥也不懂,但啥也敢干。”这是6月18日,见到这位海归时,他对笔者说的第一句话。王建说:“自己虽然是农业科班出身,但对农村工作怎么干,与农民怎么处,怎样担起第一书记的重任,一开始真是两眼抹黑,心里没底。”万事开头难,把村当家看。那年冬天,王建在一户老农家整整住了两个月,他笑着说:“人家都把我当儿子看待了。”这一住,住出了新思路,王建发现,红崖湾村只有种植产业,没有其他支柱性产业,要想脱贫致富,单一的传统产业肯定不行。于是,一个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的想法在他心里萌发并持续升温发酵。2017年8月,在前期大量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王建与村集体和贫困户协商,利用第一书记1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引进北京油鸡生态养殖,采用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小鸡等基础设施,由贫困户日常饲养,既保证了固定资产的不流失,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贫困户增收。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目前,红崖湾村首批引进的北京油鸡已获利不小,其中2000只产蛋鸡从今年2月份起开始陆续产蛋,日均产蛋约60斤,按保守价每斤15元计算,9户参与日常饲养的贫困户一天能收入900元,而且市场供不应求。王建告诉笔者:“不仅鸡蛋经济效益好,整鸡的销售也很抢手,一只鸡的售价在70至80元,仅去年春节前后就销售了200多只,赢利15000多元。”“除此,村集体的收入也稳定归仓,按照当初的协议,饲养户每只鸡每年向村集体交纳一颗鸡蛋的价值,即1.5元。平均按2000只产蛋鸡计算,村集体一年的稳定收入就是3000元。虽然不是很可观,但至少可以保证集体资产的保质保收。”王建说。

其实在引进北京油鸡的同时,王建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抓住农委机关实施的中药材种植项目,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红崖湾村发展党参育苗200亩。村里31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60名贫困群众通过短期务工人均可增收2000余元。

“不止这些,去今两年利用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20万元,在通道绿化林下发展黄芪移栽130亩,可使村里40名贫困群众获得务工性收入8万元,平均每人增收2000元。”王建自豪地说。

“好一个90后海归硕士研究生!”笔者不禁感叹。

王建还告诉笔者,2017年红崖湾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还得再努力。因此,这个小伙子又结合当地实际,搞起了甜玉米、露天西葫芦订单农业和肉牛养殖,使红崖湾村的产业发展形成甜玉米秸秆——青储饲料——肉牛食用——牛粪——虫子蚯蚓——农家肥——西葫芦——不规则的西葫芦——成为鸡的好饲料,再通过增加设备(孵化器、育雏设备)来孵化雏鸟的循环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使全村190户493口人能够早日步入小康,过上美丽幸福的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