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兴县

赵爱荣:传统文化进课堂迫在眉睫

近期,央视播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好评如潮,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强势刷屏!《经典咏流传》通过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再次流行起来、以歌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又一次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必须重视的思考。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缺位,亟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此,建议:

一、学校要发挥好传输纽带作用。我县所有中小学校都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学校是传统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是传承文明和承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园、学校是提升全民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主阵地的总体意识。二是学校要树立主体意识,想方设法,开动脑筋,发挥校园集体智慧,主动作为,真正搞出一些有创新、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三是所有学校思想上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校园中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在校园蔚然成风,让学生影响他们背后的家庭,进而辐射全社会。

二、课程安排上要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覆盖范围,让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动力,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自植于心,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幼儿园、小学阶段,必须开设一定的国学课,具体数目应经教育主管部门调研论证后拟定。内容主要以能落实的、便于操作的、可行性强的为主,比如,背诵古诗词,养成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书法写字,从小养成规规矩矩写字,清清白白做人的思维;校园歌曲唱起来,在《经典咏流传》、《中国梦组歌》、《红色歌曲》中甄别筛选一批适合学段学生传唱的歌曲,在校园推广,随歌入心,寓教于歌,长远来看,要让这些组歌,通过校园在华夏大地越唱越响、越唱越广。

三、活动要灵活实效,发挥实践作用。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必须定期召开讲孝道、讲礼仪、讲诚信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哪些事是好事,哪些事是坏事,从小就要养成明理知是非的习惯。开展以“仁者爱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活动,从小养成参与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学生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提倡经常自我反省,虚心接受别人批评,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四、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发挥联动作用。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国学演讲、国学背诵、古典乐器演奏、古典舞蹈表演、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选择非常经典的作品,在中小学学校的国学课上,或者课间休息的时候播放,让孩子们从小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部门要利用兴县充足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娱活动,以此来带动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我县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广大中学小生定期学习参观。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在街道、社区、公共场所等位置,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激励和引导全体市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精神。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传承下去,并通过有效教学,使其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外化为全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