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城区“大班额”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项重要内容,既彰显了党和国家破解“大班额”问题的决心与力度,也体现了当前治理城镇“大班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县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治理大班额问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区12所中小学校中,小学段班额超过50人,初中段班额超过55人的教学班共26个,占总班数的10.87%,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随着大量孩子跟随务工家长进城就读,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持续凸显。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校生源一路萎缩,部分年级无学生,而城区实验小学、城镇小学、兴县中学、城东中学等优质学校招生非常火爆,家长们千方百计把孩子往进挤,小学段和初中八、九年级学生异常拥挤,个别班级学生数超过66人,学校超负荷运行现象突出,呈现出城区热点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门可罗雀现象。
二是城镇扩容与学校扩建不同步。在城镇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城区学校建设跟不上人口流动速度。目前,小学阶段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实验小学、城镇小学,虽然在招生时采取了居住地就近入学、电脑配位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在人口集聚的南关、水泉湾、南沟门前缺少小学阶段的学校,家长只能想办法让孩子到中心城区学校就读,也成为“大班额”问题产生的一个原因。因此,增加城镇学校学位,是当务之急,也是亟需突破的发展瓶颈。
三是校际之间教学质量差异较大。我县优质学校少,私立学校收费高,住宿条件差,家长盲目择校,跨片区选择学校。新建的120师学校生活环境各个方面条件都不错,但由于上学路途远、教学水平不高等原因,部分家长盲目跟风,在择校上依然选择了城内的实验小学、兴县中学等学校,由此出现了“上学难”“上学贵”和学校“大班额”等闹心事,而农村学校则出现了空壳校的“烦心事”。
四、“择校热”产生结构性大班额。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特别是不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加之以往我县招生和学籍管理不够严格,“择校热”现象突出,产生严重的结构性大班额。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要加大对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相关政策、措施和目标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的良好氛围。在电视、报纸及各级教育信息网及时公开招生政策、学籍管理,学校服务区域等相关信息,让广大老百姓拥有知情权,有利于群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政策措施。
二、统筹规划。县乡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中,制定出台《兴县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19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2020年巩固提升、彻底消除大班额,真正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在行动上。积极争取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努力扩大学校规模,以缓解学校的压力。
三、城乡结合,增加优质资源供给。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在城区教育上,一是通过新建学校,促进城区学校合理布局。完成阳光上城幼儿园和阳光上城小学建设,确保2018年秋季投入使用,加快新建小学新校区建设步伐, 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在枣峁梁原第四中学、新建小学旧校区、圪洞小学、南沟门前高标准新建和改扩建4所幼儿园,从而有效解决“择校热” “大班额”问题。二是加快城区学校扩容升级改造,增加学位供给。由县委政府牵头,利用旧运输公司、法院、公安局(搬迁后)扩建兴县中学;将原信用联社办公楼改建为第二实验学校校舍用房;将旧生产公司、原进修校用于北关小学改扩建。三是努力提升城区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实施东城区东关中学、西城区实验中学及新城区120师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计划,缓解初中学校的择校热问题,有效遏制兴县中学、城东中学大班额问题。
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教育联盟、大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实行“一带一”或“一带多”等教育联盟或大学区制办学模式,实现管理互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活动同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以缓解因择校、择师所带来的“大班额”压力,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享。
四、制订科学招生计划,严格执行划片招生。严格执行就近入学的规定,使辖区内义务段学校的生源大体均衡。严格控制新生年级人数,加强义务教育学籍信息化管理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通过层层把关,落实新生建档、转学变档的学籍管理办法,有效消除 “大班额”存量,抑制“大班额”增量,确保三年消除城区大班额,攻克教育绝对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