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刘守忠:改革风浪中的“弄潮儿”

□ 昝佩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娇艳的月季争相开放,馨香的槐花令人沉醉,暮春时节的文水,处处充满盎然的生机和向上的活力。4月19日清晨,笔者一行寻访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文水县西城乡原党委书记刘守忠。

经过热闹的大街,转入一条清幽的小巷,在一处别致的院落内见到了刘守忠,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听说来意后,老人高兴地把我们迎入屋内。书桌上是一本本厚厚的书籍,墙上挂有几幅书法作品和老人工作时期的照片,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主人。

“我离开西城乡30年了。”回忆起当年,老人感慨万千,他点起一支烟,陷入沉思。良久,他说道:“从我刚到西城乡开始说吧。”

1983年,刘守忠受到组织任命,赴西城乡担任党委书记。“当时就有不少人说我进倒好进,要出的话恐怕就不好出了。”刘守忠笑谈道。其实,这不是调侃,一则是因为当时改革开放政策刚进行实施,很多群众思想转变不过来,“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就是不少群众心底最深的认识;二则是因为当时的西城乡各村“两委”班子需要调整,实在不利于工作开展。可这烫手的山芋已经接下了,刘守忠怎么办?他是这样说的:“我17岁时父母就过世了,家里兄弟七个全靠党养大,从那时我就立志,这一辈子都要跟着党走,一辈子都要为人民服务。不在西城乡干出个样来,我就绝不离开!”

那么从何干起呢?刘守忠在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全面的思考后,他认为,一要做好人(即村干部)的工作,统一思想,“没有好班子,走不出发展新路子”,所谓“念紧箍咒的唐僧太多,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太少”正是如此。二要做好事的工作,即大刀阔斧实行改革开放。

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啊!他便从乡镇府所在地的西城村先开始,西城村是文水的人口大村、革命红色村,他说:“一个村里能人多了,那么便谁也不服气谁,各有各的意见,这严重影响村里的发展。”当时还是“小刘”的刘守忠常常提溜着点吃食去拜访这些能人,试图打开一条化解的路子,却往往遭遇冷脸子。“思想工作是最难做的,我从没灰心过。”老人在回想起这件事时,满是风霜的脸上依然透着坚毅。在前期的摸排后,他决定把西城村支部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他想到了当时很有改革思想的刘立根同志,一有时间就找刘立根聊天,在经过一个彻夜长谈的夜晚后,法子有了!“那晚我们俩抽了一条烟,早上食堂大师傅叫我们吃饭时才发觉天亮了,当时头都是晕的,可还是高兴,终于有办法了呀!”在说起这件事时,他显得格外兴奋,因为那是只有奋斗者才享有的幸福。

他很快找到村里的老干部闫四牛,这是文水也很有名的一位能人。对此,刘守忠采取“投其所好”“人性关怀”的方法行事,他看到闫四牛的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条件差,便四处找木材、石料,主动帮忙盖房子,从生活上给予照顾,考虑到他退下来之后心理上的失落感,刘守忠把养老院与村里的其他民事都托付给他。最终,这位老同志被刘守忠感化,深明大义主动退出班子。老闫发挥余热,出谋划策为村里挖了一口鱼塘,这口鱼塘当时不仅解决了能人干事的问题,还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让西城村干部的新老交替平稳有序得到过渡,把敢想敢干的年轻同志压实了重担。“有了这个成功经验,我就更胆大了,两年后,西城乡所有村‘两委’的班子稳定了,五年内都没有一起村民上访事件。”刘守忠说到。

有了好的班子,刘守忠可以带着他们大踏步向前进了。长期靠种地为生的西城乡人所形成的共识是“地上没抓的,地下没挖的,离开种地没法子”。面对改革开放,如何打破固有思维,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和同事们马不停蹄组织召开党员代表会、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真情实意下基层、入农家、进地头,指导思想终于出炉——“坐稳一个屁股,握紧两个拳头”,即以农业为基础这个屁股不动摇,握紧农业和工业这两个拳头不放松。

西城乡地处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民间素有“上有电,下有水,一马平川条件美”的说法,发展农业可谓得天独厚。刘守忠与太原蔬菜基地合作,带领农民发展秋黄瓜种植,小麦夏收后种植,秋天收获,错开黄瓜上市高峰期,实现效益最大化。每天清晨,一车车顶花带刺的秋黄瓜运往省城,傍晚就是一沓一沓的钱回来,农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此外,“建设一条葡萄河、打造一片棉花田”的目标也都一一实现。

在产业发展上,西城乡采取因村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壮大“服水土、有市场”的特色产业。在实践中,西城乡逐渐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形成以西城村、东石侯村为主的榨油厂,以杭城村为主的肉羊、生猪屠宰厂,以武良村为主的肉鸡养殖业。上世纪80年代末,全乡规模化榨油厂8个,造纸厂、亏算厂、五合板厂等特色企业遍地开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创新了产业发展模式,使西城乡成为文水县乃至吕梁和山西省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学西城的经验,走西城的路子。”西城乡一度成为各乡镇创新发展的标杆。

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其中还涌现出不少的能人。东城村的孟来维,杭城村的周学前,西城村的王世宏、李效端、刘立根、任界,郑晋安、姚学玮、张晓静……形成“村村有能人”的局面。这些人之中,李效端可谓是在刘守忠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那个年代,李效端家庭成分不好,人很聪明但也捣蛋,经常和一些人厮混“小赌”,被“刘书记”抓个现行,刘守忠看到这个后生有本事,只要多支持,肯定能有用武之地,在他的耐心说服下,李效端开始觉悟。最终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办蓖麻油厂,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家,成为吕梁地区的示范企业。“没有产业,经济发展就如无源之水;没有能人,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要办厂必须启用能人,请不来‘洋财神’,就得利用‘土财神’发大财。”刘守忠总结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刘守忠担任西城乡党委书记之时,西城乡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民生工程温暖人心,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本人也被吕梁地委授予“优秀党员干部”光荣称号。1987年,他因在改革开放中出色的表现,被组织任命为吕梁地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回首往事,刘守忠百感交集。展望未来,这个老共产党员动情地说道:习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一代建设者的躬耕写下的是一场长达百年的奔赴。这些奋斗者的身影,被大地托起,与蓝天相伴,点缀着历史的图画,更丈量着文水经济发展的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