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炯
与赵处亮相处,时间不长,但记忆却很深刻。赵处亮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朴素的厚道与温暖的固执。在退休前尽管一直担任领导,但相处时,并没有颐指气使的官样与做作,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平民的温情与普通人的胸怀。他厚道,厚道得几近纯真;他固执,固执得那么有味。他是一个爱憎分明有真感情的智者。文如其人,的确如此。
《情满孝河》这本书汇集了赵处亮最得意的散文、对联、评论、小说等作品。尽管杂,但并不显乱。尤为我关注的是他的散文新作与往事回忆。在散文中,他写到故乡的老槐,写到母亲的银发,还写到自己回到连队,自己不同时期登山的感受等等。在所有的散文中,我最喜欢《母亲的银发》,这篇散文原载于《中国国散文大系 叙事卷》一书,可见其作品的分量。这篇散文给我的直觉是作者用真感情写出的,他生于孝义,长于孝义,一直未离开过这座包容大气行孝仗义的小城,他对母亲的孝道是发自肺腑的,没有半点矫情。这篇散文善于抓细节,从母亲的银发写起,通过回忆母亲生活的一些小事,以及叙述自己与母亲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强化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散文重在情,而这点点滴滴的情都渗透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是那么地舒缓,那么地精辟。细节处见真情,细微处见亲情,真情里永存亲情,亲情里再现真情。处亮的散文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饱含真情实感,每一句话都是用心写出的,没有虚情假意,没有装腔作势。他的字耿直得如同他的人品,丁是丁,卯时卯,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除了欣赏处亮的散文外,我对作品集中的“往事回忆”也尤为关注。从这几篇文章中,大致可以梳理出他的成长经历。于我而言,关注的不仅仅是他用文字叙写的成长经历,更是那份自我认识的勇气与胆量。处亮为人实诚,于人于事总为别人考虑,不管是当社员的时候,还是当工人的时候,他的回忆都是基于脚下土地的,既不夸大事实,也不缩小自己当时的认识,他总是不温不火地叙述着自己过去普通而又平凡的艰苦岁月。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读小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民族。这本书集辑选了三篇短篇小说,这三篇各有特色各有韵味。我最喜欢反腐小说《免职》,这篇小说没有起伏的情节,没有过多的渲染与铺垫,有的只是不紧不慢地叙述,情节在缓慢地叙述中得以铺开并推动。这篇小说是官场小说,写的是官员的事,尽管作者的笔露并不锋芒,但写出来还是很尖锐的,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很饱满的。小说中的人物有棱有角,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人物性格还能挖掘,人物形象还有待加强,但能做到这一步,对于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来说,已足以令人欣慰了。
以上就是我对赵处亮先生这部作品集的一些分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位已退休的老干部,执着、痴迷并坚持不懈于这份爱好,已经很不容易。他没有沉湎于消遣娱乐中,而是老骥伏枥奋发有为,将写作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默默无闻地写着,默默无闻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即使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够伟大了。这份伟大源自内心,源自朴实的人格上。
掩卷之后,我看着封面上敦厚的赵处亮先生,望着身后清澈的孝河水,这人,这水,不正是最美的匹配吗?处亮将自己点滴的内心世界化为一泓爱的清泉。这爱里,有孝,有义,更有那份朴实的故乡情与故人情;这爱里,有感激,有感谢,更有感恩;这爱里,有包容,有大气,更有那份宽广的胸怀。《情满孝河》这部作品集,不正是这些情感的真实见证吗?
我期待着,期待着赵处亮先生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新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