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索维拴:“养牛大王”闯富路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通讯员 牛艳茹

“此图名为日月图,塞外地形纸上录。那是山那是水那是公路,一处一处都清楚......”8月2日,刚走进梁家庄乡索家坡村北道沟,还没来得及欣赏山清水秀、草茂地肥的自然美景,记者就被一阵阵字正腔圆、清脆悦耳的晋剧唱段给吸引了过去。走近一看,歌者头戴草茂、脚穿雨靴、手拿羊铲、身上还背着自制小布包、衣着干净整洁,不远处一群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的牛儿挂着铃铛,悠然自得地吃着山坡上的草。“这位就是咱们梁家庄乡索家坡村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索维拴。” 一旁的村干部向记者介绍道。

老索今年53岁,个头中等,身材精瘦,面庞黝黑,一道道皱纹写满了无情的岁月以及艰辛的生活在这个中年人身上留下的故事,然而十足的精气神却无不彰显着他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幼时,因家中兄弟多,老索一家生活过得很是贫寒。贫穷也早早打碎了老索的求学梦,让他饱尝生活的苦楚,也让他得以快速地成长成熟。13岁勉强上完初中后,他便忍痛辍学,开始了外出闯荡的生涯,并暗下决心立志要闯出条路子、活成个样子!那一阵,他放过牛、砍过柴,去往太原当过小工,也曾在戏班唱过戏。在走南闯北的唱戏生涯中,他结识了顺会乡于湾村的逯翠英,遂生儿育女安定了下来,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老索育有三女一子,四处闯荡的他尝遍了没文化的苦,所以他立下狠志,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上学,圆了自己未圆的大学梦!一个普通农民抚养四个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更何况,老索的四个孩子年龄不相上下,都要求学,都要接受高等教育,二女儿还上了研究生,老索的生活更是可以想象到的不容易!

2014年,全县上下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老索由于供养了4个孩子上学,被列入了贫困户的行列。要养家糊口、当好一家之主的索维拴自然不甘心向命运和生活低头。

自打记事起,为了耕种方便,老索家里一直都养着1头耕种的牛。养牛、放牛的经历对老索来说恍如昨日,记忆犹新。对于牛,老索的感情很是深厚。根据老索的情况,乡、村干部为他量身定制了发展养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精准脱贫办法。发展养牛产业技术要求高,老索先后多次走出文水学习考察过,也几乎走访遍全县所有养牛大户交流探讨过养殖经验。发展养牛产业也是一项“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没有太多资金,老索以牛生牛、滚雪球的方式慢慢发展,存栏的牛从一头增长到了两头、三头、四头……手头稍显活泛的时候,老索开始购买小牛犊调优品种。

“养牛是个受苦营生,牛每天都得出坡,但凡有一日不出坡,牛的毛色就不亮了、膘也掉了,再要养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老索感慨地说。老索每天5点赶着牛群出坡,晚上8点赶着牛群进圈,风雨不改、雷打不动。啃馒头、喝凉水,餐风沐雨……因常年野外作业,老索患上了皮肤病。牛儿却吃着坡上的草、喝着山里的水,越养越壮。牛看着粗粗笨笨的,养起来却需要抚养婴儿般的耐心和精细,稍不注意,就可能得各种病。防患于未然,老索就自己钻研养牛技术及牛病防疫知识。在三面环山、风景秀丽的北道沟里,经常可以看到老索在放牛的间隙坐在草滩如饥似渴读书的身影。老索说:“我的牛基本不会得牛病,有些许小问题,诸如给牛洗蹄子之类的,我自己就能做到,这也得感谢乡村干部的关心和关怀,村农家书屋添置了很多养殖类书籍。”老索一边说着,一边向我们展示着小布包里随身携带着的各色养牛书籍。遇到母牛生产的时候,老索付出的辛苦更是别提了。与牛同住圈里,衣不解带、夜不能寐,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牛的状况直至生产。遇到冬天,老索还要耐心地用电吹风为刚出生的小牛犊吹干每一寸皮肤。即便如此精心照料,意外还是常常不期而至。去年,老索一个没注意,牛就跑到了别人的庄稼地,糟蹋了刚出叶的玉米苗儿,老索二话不说,点着6000元现金赔给了人家。

老索是个肯钻研、爱动脑的人,他在养牛的同时,还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养殖经验与教训》。翻开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无不能体会到他养牛背后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如今,艰辛的汗水已经浇灌出幸福的花朵。老索已修盖了2处牛圈。一处依山傍水,一处是一溜五间水泥平房,采光、通风性能都比较好。存栏25头牛,有西门达尔、夏利来、利木赞等多种优质品种。每年都能出栏10余头牛,年收入达十万余元,老索一家顺利实现了脱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走进老索家里,坐北朝南一排五间四合小院,院内种着瓜果蔬菜,纯白的瓷砖贴满了外墙也铺满了屋,每间屋里都摆放着高档家具,去年给儿子娶媳妇时留下的喜悦还弥漫在每间屋里,屋里屋外干干净净、齐齐整整,早已不再是曾经的贫寒之家。“这个是大女儿和女婿,现在在太原做服装生意。这个是二女儿和女婿,二女儿去年研究生毕业后定居天津,在一所大学教书。这个是三女儿,在杭州做服装生意。这个是儿子、儿媳,儿子在太原酒店里当主厨,儿媳刚生下小孙子。” 老索热情地拿出全家福给向记者介绍着,说话间幸福的笑容在他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恣意地洋溢着。

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老索通过养牛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由于经验丰富、古道热肠、处事公正,乡里很多养牛户都乐意和他探讨交流,什么时候买牛、该不该卖牛、如何防疫牛病他都不吝说出自己的想法。村里贫困户杨乃旺甚至成为了老索的“小跟班”,凡是与牛相关的事无不听从老索“指挥”。

“现在真是赶上好时代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的养牛产业越做越大。除此之外,村里还发展光伏产业,我家每年有3000元收入。入股了草绳绿康源香菇种植有限公司,每年分红6000元,顺利脱了贫。孩子们也都成人成才,日子越过越有劲儿。下一步,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咧。”老索说得手舞足蹈,兴奋地憧憬着未来。

自助者天助之,自强者天强之。只要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一时的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老索的经历足以告诉我们,凭着一腔干事创业的激情,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撒下艰苦奋斗的辛劳汗水,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处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