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毛志武:服务群众实打实

□ 本报记者 王洋 通讯员 陈琪汶

57岁的毛志武是2016年1月入驻离石区坪头乡樊包头村帮扶以来,你别看他年纪大,但干起工作来确实一把好手。他紧紧围绕帮扶工作任务,积极主动配合村“两委”班子开展村里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驻村以来,毛志武早出晚归、走家串户、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有时经常会在农户家中吃饭聊家常。通过经常走访调研,毛志武对村里的班子、党员队伍建设、农民的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并建立了档案资料,在底清数明的基础上,指导村里制定发展规划。

“我们在村党支部的配合下开展工作,又根据扶贫工作队的职责自己又制定了帮扶规划,一直以来工作队和村‘两委’配合得非常默契。”毛志武说。

离石区坪头乡樊包头村,共有234户,66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69人。支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党员21人,耕地面积926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整体收入较低,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 村集体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无经济支撑,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和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都增加了不少困难。

加强村党建工作,强化基层战斗堡垒是关键。毛志武住村以来在首先在村党建工作上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加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开好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大会,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提高了党员的政策水平。同时,狠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明确的责任管理机制,牢固树立“不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失职,抓不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不称职”的思想理念;认真贯彻农村“五要”工程、“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强化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肃组织纪律。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规定和要求,对村干部进行严格认真的监督和考核。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活动,通过不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使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基层、深入民心,提高党员干部廉洁意识,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如何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个问题一直浮现在毛志武的脑海里。民生问题就是其中的突破口,瞄准精准扶贫,采取有力的帮扶措施,一是关心群众疾苦,扎实开展了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区人民检察院全体党员通过“结穷亲”,与贫困户建立起“一对一”帮扶关系,先后为贫困户送去价值2万余元的大米、白面、麻油。二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环村公路损坏不能通行是村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组积极协调区交通局筹措资金20余万元,对2千余米的环村公路进行了拓宽硬化维修。“七一”建党节前夕,该院党组成员走访慰问了8名老党员并送去了2000余元的慰问品。8月1日该院组织了关爱未成年人奉献检察爱心公益活动,并向坪头乡中心校捐赠一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资料》及爱心捐款3000元,同时还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法制教育课,这对帮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又是一次警示教育。三是该村栽种核桃树300余亩,管护300余亩,建成了100千瓦的光伏发电正准备投入使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困难群众将享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四是经与水利局协调,为该村引进2万元的修缮农民饮水的水塔损坏资金,现已修缮完毕正常使用。五是解决移民村的集中供暖问题,毛志武积极与供热公司多次取得联系,由于村集体账户没钱,他自己先垫资,现已正常供暖。六是工作队宣传发动2户贫困户发展养羊,协助村“两委”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66岁的雒如连是贫困户薛兴亮的妻子,患有慢性病,对于区人民检察院驻村以来做出的一系列帮扶工作也是感受颇深。“毛书记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们拿吃的、喝的、用的,每次一来两只手上总是提的东西,我都说过他好多回了,不让他拿,他总是笑着说没事应该的。”雒大娘娓娓道来“村里的水塔坏了没水吃,他们联系的维修人员修好,以前村里哪来的大暖,毛书记都是自己垫上钱修的大暖,一到冬天家里可暖和了。”

“接下来,我将围绕贯彻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结合村情,立足科学发展,联系工作实际,提高帮扶工作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督促大家群策群力,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帮扶任务。”毛志武的回答斩钉截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