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浅谈电视新闻岗位的量化考核

□ 樊婷婷

当前,进入数字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成型。而所谓的新媒体如今更是日益广泛的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衍变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传统的国内电视产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电视新闻可看、需看、想看的要求度越来越高。一条新闻从前期的编导、摄像到后期的编辑、包装,各种新技术的融合运用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以往传统电视新闻的“散点式”制作流程,直接制约着电视新闻的整体效果。传统媒体机构亟待推出一种新的管理办法,精准分析一条新闻作品各个环节的重要度,从而进行量化考核。

构建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有必要考虑其竞争性,公平性,还要考虑其便于操作应用。科学的岗位量化考核模式是量化考核的归宿,也是其发展的必然。早在上世纪初期,量化考核管理在国外就大肆盛行,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而产生,迄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与运用成果。转眼国内,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量化考核模式的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被愈来愈多的公共部门所正视。正所谓“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确实,岗位量化管理不是空穴来风,心血来潮,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石。

根据电视新闻所开展业务的需求,结合新闻业务工作的特点,就如何打破工种边界壁垒,及“一锅粥”的管理考核办法,从而形成高效集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绩效管理模式。笔者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此问题浅谈电视新闻岗位量化考核的策略。

所谓岗位量化考核,是根据一条成品新闻为标准进行量化,分为10个工作点,前期占6点,后期占4点。具体可分为,编导2点,写稿2点(包括记者初稿占1点,主管主任修改后占1点),画面2点(包括摄像1.5点,航拍等新技术0.5点),编辑2点(包括动画、特效),后期包装1点(包括上字幕,调色,片头,抠图等细微专业化的技术),配音1点(包括现场出境,后期配音),共计10点。所有环节的考核都在每一条新闻的稿签中体现。就此可见岗位量化考核作为刚性机制,具有严谨、严肃、和非感情性特征。这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岗位贡献,工作绩效。

无独有偶。由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新闻中心主办的《定海之声》——定海新闻网,就为进一步激励广播电视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规范、创新、顺利地开展作出了岗位量化考核的相关规定。例如:若一条新闻由两名记者同时采访,将采用1:1制。原则上文字记者负责稿件的采写,摄像记者负责拍摄画面及其新闻稿件画面的剪辑。为体现考核制度的客观准确性,如若新闻记者既负责稿件的采写又对新闻稿件的画面进行了裁剪编辑,其分值将分配于此新闻记者。并实行额外时间和额外任务加分制,双休日、节假日及晚上采访分数按新闻稿件质量的150%分计算,播音、制作人员等加班人员视情况适当加分,非新闻类工作额外任务视情加分。

由此可见,岗位量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归根到底体现在收入分配上,绩效工资的分配更应该突出劳动要素中技术含量与所参与环节的作用。进行岗位考核化,首先是做到对岗不对人,每人参与到几个岗位就得到相应的工作点数量,可以避免在以往新闻制作中,龙多不治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干与不干都一样”的问题,通过岗位量化管理机制的内在调节作用,才更便于促进业务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迹!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