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从领导会议、会议新闻中,观众可以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了解到县委县政府开展工作的动态,对政府政务起到一定的公示作用;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中,通过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人好事和奇闻轶事,传达给受众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栏目定位,直接关系节目的生命力,同样的道理,不同电视台的法治节目,只有立足于本土,才能获得长远生命力。央视、省级卫视以及各个地方台都有类似的节目,比如说专业类的像《经济与法》,有的是偏故事类的——《拍案说法》、《公民与法》等等,还有一些带纪录片性质的比如说《忏悔录》、《天网》,另外还有一些采取更加吸引眼球的方式,比如很多人都爱看的普法栏目剧,用电视语言演绎法条,非常生动,容易理解。
这些看似不错的演绎方式,但是对于县级市来说,太过于专业类的法治节目可能存在案例不够丰富、可采集案件过于单一的问题,而轻松、戏剧化的法治节目,又会受到故事单一、人员短缺、成本不足的局限。如何立足本土特色,创办当地法治节目,克服资源不足、人力有限的桎梏,成为了目前发展难题。
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不断深入,民众自我维权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中央及各级省市电视台,法治节目都成为收视率的顶梁柱,电视法治类节目拥有着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这也为县级电视台法治节目的成功创办奠定有效基础。
孝义广播电视台的《法治孝义》栏目,就是围绕不同的受众,力求突出当地特色。2018年4月初该栏目开播以来,就立足于孝义本土特色,与公检法司单位合作,齐力打造孝义人民的法治大餐。节目内容密切关注国家、省、地市的法治动态,追踪报道发生在孝义人民身边的法律案件,其中第8、9期《只为找到你》上下两集节目,还被新华社客户端采用。这样一档综合性法治节目,涉及案件、援助、资讯、正面宣传、栏目剧等五大版块,政法系统所涉部门的工作都有涉猎。结合《法治孝义》栏目的成功开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创新建议:
(1)报道群众身边的小故事
用案例解释法律,对县级电视台来说,耸人听闻的重大案件并不多,更多的是身边的小事,《以案释法》就要选择发生在观众身边的事,有事件、有人物、有情节、有点评,让观众看起来有滋有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枯燥的法律知识,该版块还可下设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交警队等相关的子版块,下设“新闻110”、“119现场”、“120目击”、“315热线”、“122救援”等子版块,进一步充实节目内容。
(2)第一时间现场报道
县级法治节目可以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着重强调现场感,直击第一现场,追踪热点焦点,及时报道侧重案情现场报道。此时,节目选题的确定要遵守适宜性、贴近性、可视性和可议性原则,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案件为主,如:赡养与抚养、家庭暴力、婚姻纠纷、邻里矛盾、交通事故、青少年犯罪、诈骗等,增强新闻性和案发现场的拟态真实性。
节目可由出镜记者或者主持人在采访现场串联完成,可以大大压缩制作成本,它将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开办这样一档法制节目的成功率很高。
(3)提前策划、主动应对,丰富节目素材
在栏目素材收集、采访过程中,如何克服节目题材单一化,如何转换思维促进节目主题类型多样性,成为突破难题的关键。从案件发生了的被动应战,到积极主动的加强节目策划,推进法治节目的教育普及意义,提前做好与法治节目相关的活动日的节目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做好重要法治宣传日的节目策划,栏目记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宣传主题进行当天节目的策划,从节目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编排。比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12·4”普法宣传日,利用重大时间节点,提前策划相关活动,推出一系列特别节目,带观众亲身体验,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意义。
策划组织大型活动,使节目走出荧屏,走进观众,积极推出节目的延伸服务、热线电话、百姓信箱等,举办法律宣传到乡镇、法在身边等大型巡回活动,送法下乡,组织演出广场普法短剧,举办现场法律知识问答,开展优秀律师现场接受市民法律咨询,有效提升栏目美誉度,为常态节目的创作提供良性发展的可能。
常言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县级电视台法治节目,把握好节目采编的时机,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积极创新,主动应对,才能克服自身的天然不足,在众多的法治节目中,也可占据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孝义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