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农村留守老人当上“土明星”

□ 本报记者 李雅萍 通讯员 张丽妍

12月10日,记者来到孝义市杜村乡东小景村采访。刚到村口就听到捣腰鼓、敲小锣、磕花棒的声响,循着本地秧歌特有的律动,在该村小学旧址,只见几十个人拿着各自的乐器正在表演,翻身、踢腿、旋子,不时变换着花样队形。围观村民不时发出阵阵喝彩,他们俨然成了村民眼里的“大明星”。

“这秧歌队的表演者都是村里的留守老人。”随行的孝义县人民政府首驻地纪念馆馆长武利根介绍,东小景村有悠久的汾孝秧歌传统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1000多人的东小景村仅剩下不足200口留守老人,过着单调而乏味的生活。能为这些留守老人做点什么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呢?武利根和馆内其他三位老同志共同发起,在市秧歌研究会的鼎力相助下,于今年4月组建起了有乐器、有服装的东小景留守老年人秧歌娱乐队。

说起成立留守老年人秧歌队的初衷,秧歌队发起组织者之一武利根说:“主要是为了增加留守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存在感,让他们找到自身价值,消除老人独处的寂寞。”

“看着我们练得有意思,越来越多的老人心动了,陆续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秧歌队队员武双娥说,“自打我参加秧歌队以后,和大伙聚在一起,扭扭秧歌,说说话,不光锻炼身体,有啥烦心事一会儿就忘了,心情也好多了。”老人说,在玩乐的同时,大家已经产生了感情,不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大家都会过去嘘寒问暖,有时孩子们都上班,老人没人照顾,大家就会去帮忙照顾。

随着每天下午秧歌娱乐活动影响日渐扩大,陆续吸引了东小景村及邻村61位爱好者参与,涵盖了孝汾两市6个自然村,懂历史的武利根就把秧歌娱乐队命名为孝义县人民政府首驻地农村留守老年人秧歌队。

“虽说我们的秧歌队来自民间,可专业水平一点也不差。”武利根介绍,秧歌活动于今年4月7日启动,还专程请了该市秧歌研究会辅导老师手把手地指导,秧歌基本功训练55天,半小时套路学习67天,巩固提高苦练34天。“我们有教学大纲,和秧歌艺术学校基本一致,训练时也是严格要求。基本功不对,不能毕业,不能学习套路,这个套路动作不会,继续复习。”武利根说,正是因为大家日复一日地付出,经历了一身水一身汗的酷暑洗礼,才赢得了“孝义市秧歌研究会第三分队”的荣誉称号。

记者离开时,这些留守老人秧歌扭得正酣,夕阳的余晖洒在每张笑脸上,有种温馨的美,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人生几度夕阳红,花开绚烂晚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