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我家当时三口人,我18岁、父亲45岁,母亲38岁,三个强壮劳力,没有一个累赘,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当年全家投工758.5个,人均出勤253天,分红收入151.7元,积粪50担,折款收入5元,扣除全家全年分粮菜等农产品折款96.78元,当年在队里收入59.92元,人均净收入19.97元。这是全小队28户中第二个高收入户,有许多人家还是短钱户。
当年全家吃国家供应粮648斤,全是高粱,加上队里分得12斤高粱,共有高粱660斤。队里分得其他粮食240斤,全家共有粮食900斤,其中高粱占了73.3%。因此饭食中高粱糁糁饭、红面齐子、红面擦尖、高粱炒面、红面面糊、红面汤、红面擦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那时穿的多是粗布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每人每年发7尺布票,过年时能在供销社扯7尺卡叽或者斜纹缝一件新衣裳,那是最开心的事了。
当时我们家住一孔没有泥过的石窑,满窑都是能伸进去手的石缝。这些缝隙里经常有蜈蚣、蝎子等昆虫出没。冬天在后面有炕的锅台上做饭,晚饭吃完一两小时后,火就停了,数九天的早晨,水瓮和菜瓮里都有一层薄冰。夏天,在门口垒了一个小锅台,烟囱插到外边做饭。总之,全家人客厅、厨房、仓库、卧室全在一块,就这一孔窑洞,外公、外婆等亲戚来了也睡在一个炕上。
全年只在亲戚家行了几次门户,再没有外出一次。外出也只能步行,连一辆自行车也买不起。
四十年前的生活是:次吃赖穿没钱花,住的窑洞没泥巴,天天劳动学大寨,月月作伴土圪公式。
四十余年后的2017年,我早已参加了工作,工资7000多元,妻子已退休,退休费3000多元。父亲去世,母亲和我们同住,全家三口人,每年有12万多元的收入,人均年收入4万元。除了日常费用,我们钱花不完,支援了外地的儿子。
我们吃的有白面、大米、蔬菜、鸡蛋,每月吃肉四、五顿。晚上多数时候还要喝牛奶,平时常备水果和三交的干馍馍,半前落后随便吃。
从穿的方面,每人有十几身衣裳,每年每人还要添两三身。衣裳穿不烂,穿上两三年,颜色退了老婆就扔到一边重换新衣。更主要的是,新款和新材料做的衣裳经常换代上市,不等旧衣裳穿旧,新的马上就来了,各种新式衣服穿着让人眼花缭乱。拿鞋来说,基本上是一年一对皮鞋,一有裂缝就扔了重买新皮鞋。这些皮鞋不管新鞋还是旧鞋都很合脚舒适,从来没有压脚和磕脚的现象发生。
我们家也由农村搬到了城里,独住一院小二楼上下四间,内部又隔成八部分,分别是客厅、厨房、仓库、卧室、书房、客室、浴室、工作间,全部单独设置。冬天暖气供应,室内温度常在十大几二十来度,再不用受寒冷之苦。做饭用电磁炉,再不用锅台和风箱。
2017年,我们到北京去了一次,住了半个月。到太原去了七、八次,还到北武当山、佳县赤牛公式民俗博物馆、平遥古城、贾家庄等地旅游了三次,火车、汽车、飞机都坐过,自己还有摩托车,近些三五十里的地方想去哪儿去哪儿。
四十年后我们家的生活是:肉蛋奶油随便吃,四季穿戴常换新,住房宽敞瓷砖贴,钱花不完给儿子。
四十年前后我家的生活真是天上地下两重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