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叫南城区,早在十几年前,这里是塔底、王村两个自然村,是县城周边名副其实的村落之二。说名副其实是因为住在这里,早可闻鸡鸣,晚可听犬吠,田园气息十分浓郁。可是现在,哪里有田园的一点影子,繁华热闹之势有增无减还要从2001年说起。
石楼是吕梁最小的一个县,地盘面积、人口总数且不说,就说说县城的这几个显著特点吧。第一、街道最短,步行走完仅有的一条街道半个小时肯定没问题。第二、学校最少,小学有城镇五校,其中三所学校还都是单轨制;中学加高中县城之内仅有一所——石楼一中,不过好在还有一所职业中学。第三、楼层最矮,县城之内最高的楼就是县政府的办公大楼,一共四层。其他都好将就,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是迫在眉睫,必须首先解决的大事。于是2001年县委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修建一所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高级中学。选址王村,2002年开春正式动工修建,并与同年九月招兵买马正式开学。
高中的修建,给这片荒凉的地方带来了无限生机。
先说住宅楼盘。王村离县城不算远,但要说孩子们上学就不算近,跑校的学生又多,所以有孩子上学的家长最发愁的就是住宿问题。住校吧,家长不放心,有些不自觉的孩子们这就算放野马了。于是刚刚那几年,王村、塔底的房屋租金是县城里最高的,而且还供不应求,估计连家户院子里的柴房都简单收拾一下租出去了。这个时机是房地产开发商出场的绝妙机会,没几年,高中周边陆续修建起很多小区。高楼林立已不再是到了大中城市才能见到的街景了,就连村里好多年轻人结婚的附带条件就是县城买一套单元房,以便孩子以后能就近上学。
再说说学校的连锁反应。高中的兴建,满足了石楼县众多莘莘学子的求学需求,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利。比如,在高中任教的教师们为了方便就近上班,在塔底王村租了房子住,可这样一来,他们的子弟就不再方便就近上初中了。于是,高中便附属了一个初中班,由有孩子上初中的高中教师兼代课。后来为了上高中方便,定居王村塔底的学生家长们越来越多,于是博文中学(南城初中的前身)、明德小学就在这样的趋势下诞生了。高中、初中、小学相继成立,没有幼儿园也是不能的,于是大小私立幼儿园,如王府幼儿园、甜甜幼儿园……又陆续建成。自此,南城区形成了从初级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上学模式,解决了家有大孩有小孩的上学问题。有孩子上学的家长或买房或租房,让在这里搞房地产开发的商人们挣了个盆满钵满。
三说因此带来的“蝴蝶效应”,学校的建成,住宅小区的相继建成,促进了这片区域经济的发展,众多的商铺应运而生。文具店、书店、副食小吃、粮油蔬菜门市;更多的则是饭店,有好事者数过,从高中大门到月亮湾大约三百米的距离,就有五十多家规模不一、大小不等的饭店。而且学校刚建那几年,这些鳞次栉比的商铺跟学校使用相同的作息时间,学校放假,商铺打烊休整,学校开学,商铺重新营业,尤其饭店更是严格遵守这样的作息时间好几年,于是一到放假,这里周边就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现在可是大大的不同,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沁园春广场的建成,以及广场周边城内最高综合办公大楼的建成、法院、检察院、城建局等机关办公大楼陆续建成并搬迁完成,新城区街道及附属工程的建设完成,尤其高中门口过街天桥的建成使用,这里的繁华景象更是与当年无法相提并论。这个区域逐渐形成石楼县城一个新的集教育、机关、商贸为一体的新城区。南城区便从此登上了石楼新兴开发区的“头版头条”。现在住在这里的居民生活更是便利。天然气入户,不用怕停电做不成饭了;供暖公司成立,用户接上大暖,冬天不用受冻不说,主要是大小锅炉的取缔,不要一出门就呼吸污浊的空气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高品质生活,如今也走进石楼的千家万户中。
这所有的变化都得感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富民政策。试想一下,再过十年,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我们的国家会发生怎样的跨越!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相信,我们的国家定会越来越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