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小香菇铺就致富路

——交口县农业委员会精准扶贫纪实

□ 张海峰 张莉清 贾莎莎

2015年7月,交口县农业委员会深入西交子村委开展结对帮扶,该村位于桃红坡镇西北部,下辖6个自然村,全村298户872人,其中贫困户135户335人。该村是桃红坡镇少数没有矿藏资源的村之一,多年来仅靠传统种植为生,使得一部分村民一直徘徊在贫困线内。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反复分析研判,该村地处冷凉区,生态好,完全具备发展反季节香菇种植的优势条件。为此交口县农业委员会专门选派了食用菌和农业方面的专家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启了西交子村特色香菇产业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分类施策

在制定西交子村“十三五”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中,将香菇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研究提出了该村“三个一批”脱贫计划,即:“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纳入社会保障解决一批,针对青壮年贫困人口通过劳务输出安置一批,针对年龄偏大还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家门口发展特色产业扶持一批”;制定了“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香菇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还针对非贫困户提出了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的目标。

示范先行,稳步推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部分贫困户造成贫困的主要内在原因是思想保守,不敢干、不想干。刚开始报名种植香菇的贫困户特别少,为此帮扶责任人和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并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培训,第一书记亲自授课,起到了一定效果,当时就有25户贫困户报名成为第一批愿意尝试的。但报下名了,没钱建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农委全体干部职工、乡镇帮扶责任人和部分村内企业积极响应,共收到捐款近10万元,帮助每户建起了一个出菇棚。当年,这些贫困户通过种植香菇,户均增收2万余元,2分地的香菇棚收入相当于种植50亩玉米的收入,增收效果立竿见影。

2017年开始,在第一批的示范带动下,贫困户报名种植香菇的积极性提高了。为了实现菌棒自供和产业长远发展,县农委领导亲自帮着村里跑资金要项目,引导村干部带头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建成香菇制棒厂和一个30亩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全村香菇棚从30个扩大到了102个,完成投资380余万元。当年一个种植香菇的贫困户主动拉着第一书记的手说:“今年活不好找,要不是种这棚香菇,孩子的学费都成问题了。”

提质增效,巩固提升

在西交子村香菇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同时,县农委领导和村“两委”干部着眼未来,大胆设想,谋划将西交子村打造成为集香菇菌种研发、种植、销售、加工为一体的香菇产业示范村,为全县香菇种植提供发展样板。于是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全县首个香菇交易市场,引进了绅仕园农业开发公司和恒益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香菇深加工企业,年转化鲜菇达150万斤。在保证香菇销售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

完善基础,面貌一新

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县农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该村基础设施,2015年,争取资金120万元,完成了野甘泉至西交子村委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全村困扰多年的饮水困难问题,也为后续香菇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2018年,又争取资金100万元,对白家庄自然村老化的管道进行了更换,并为其它5个自然村新建了蓄水池,保障了人畜饮水安全。同时也彻底解决了村里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争取资金120万元,新建了2层办公大楼,配套了文化活动室、便民理事厅、农民科技书屋和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等,争取资金10万元,将旧村委办公室改造成新的卫生室,完成了西交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该村委6个自然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道路硬化、动力电力、信息通讯全覆盖。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农委几年来的帮扶下,西交子村2016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7675元;2018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脱贫成效得到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