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切实发挥党建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近年来,交城县委组织部始终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融合作为工作重心,注重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通过实行“173”工作法,有效引导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解决了党建工作在助推脱贫攻坚上责任不明、措施不新、载体不清的问题,实现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
在“173”工作法中,“1”:即建立一个责任体系。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制定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32名县级领导帮扶包联73个贫困村,主要领导带头包联山区深度贫困村,并作为党建联系点。按照“一村一队、一队三人、四夜五天”要求,111个县直单位(条管单位)派出144支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144个村,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73名、非贫困村驻村专干71名,2434名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27998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百日行动”中进一步压实责任的通知》,明确县乡村三级干部脱贫攻坚责任,推动形成“责任清晰、任务明确、齐抓共管、加压奋进”的工作机制。县干部驻村帮扶领导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研判问题,把抓党建促脱贫列为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落实抓党建促脱贫责任,切实推动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7”:即做好七项重点工作。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扎实推进“基层组织整体提升年”活动,全县确定品牌创建党组织93个、规范建设379个、集中整顿39个,分类提出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全县党员人手一册发放《党内政治生活小红本》。大力推进“山西智慧党建”APP平台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日渐明显。二是狠抓整顿提升。成立16个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组,一村一台张、一村一方案,县领导一月至少进村指导一次,整顿工作基本完成。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在全县集中开展签订一份承诺、组织一次学习、进行一次自查、开展一次讨论、组织一次宣讲、进行一次测试的“六个一”活动,排查移交村干部涉黑涉恶线索9条,重新配备了4名党支部书记(塔梭村、窑儿头村、西冶村、惠家庄村)和1名村委主任(代家庄村)。三是夯实基础保障。大力推进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目前5个乡镇干部周转房主体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工程;4个改扩建乡镇全部改造完成入住。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档升级工程,150个村(社区)全部确定方案,14个新建、136个修缮、改造、扩建提升,目前已经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四是实施结对联建。组织全县111个包联单位与144个农村党组织开展“城乡党建结对联建”活动,通过组织联合、队伍联育、党员联动、活动联办、资源联享、发展联促“六联共建”,目前共联合举办时政讲座82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61次,讲党课153人次;县直机关单位结合脱贫攻坚“百日行动”的开展和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帮助农村解决影响发展的各类制约瓶颈,大力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服务和资金、项目支持,帮助协调农田水利、饮水工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个,争取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同时把农村一线作为锤炼干部的实践平台,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调研,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推动机关干部作风转变,城乡基层党组织协作共建、互帮互助机制初步形成。五是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实施“合作社+资产性收益”“破零”模式,因村施策,村村组建主导产业合作社,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干部+群众+公司”的模式,实行“资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资产性收益保值增值办法,同时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为主的互助资金,配套村级主导产业合作社建设资金470万,配套资产性收益扶贫资金1900万,实现户脱贫、村破零并稳步发展壮大。14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目前,5万元以上的村已达到83个。六是狠抓教育培训。先后组织开展了农村“领头雁”培训、科级干部脱贫攻坚专题轮训、中国人民大学“扶贫与全域旅游高级研修班”、农村第一书记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县纪检、宣传、农业、扶贫、教育、人社劳动、市场质检等相关行业部门,认真落实“五大”培训工程要求,目前已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5批次,3100余人次,干部思想理论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七是育强帮扶队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出台了《交城县驻村帮扶三支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强化工作经费和后勤保障,统筹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三支力量,落实第一书记管理、下派干部管理、三支力量管理、脱贫攻坚督查、“主题党日”评议五个办法,开展村情民意走访、基础工作巩固、扶贫政策落实、资金项目盘点、内生动力提升、作风问题整治六大行动,推动驻村队伍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做到“人到、心到、责任到、支持到”。
“3”:即落实三项保障机制。一是资金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8年县财政“三基”建设经费预算1500万元,乡镇运转经费按每乡镇不低于100万元安排,村级组织运行经费按平均每村12万安排,拿出580万保障村“两委”主干工资,拿出38万为村“两委”主干、第一书记、驻村主干和大学生村官771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等制度,141个村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内重大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督促指导机制。建立“1+5+3”督查体系,组建县脱贫攻坚督查局,局长由组织部副部长担任;成立5个由科级干部任组长的专项督查组,配备10个验收核查3人小组,对脱贫攻坚开展全覆盖、常态化督查核查。实行日督查、周汇报、定期通报制度,各督查组周一至周五检查,发现问题马上下发整改问题通知单,限期整改,周五晚上向督查局汇报本周工作情况,脱贫攻坚领导组主要领导全程听取汇报。综合组根据汇报情况形成督查通报并对问题整改情况及时跟踪检查、督办落实。通过严督实导,有力推动了驻村干部发挥作用,确保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三是考核奖惩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暂行办法》,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双管齐下”,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今年以来对表现优秀的4名第一书记、驻村专干以及2名挂职副乡(镇)长进行了提拔重用;约谈单位“一把手”12人,驻村工作队长8人、“第一书记”7人,对13个包村单位进行了全县公开通报,以强力问责倒逼脱贫责任层层落实。
(郭晋 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