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千百年来,乡土文化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交城县夏家营镇地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西南50千米,北与本县岭底乡为邻,东与太原市清徐县东于镇、清源镇、柳杜乡接壤,南连文水县南安镇、西城乡,西接本县天宁镇,辖区总人口3.6771万人,其中城镇户口0.13万人。近年来,夏家营镇积极响应市委、县委号召,多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风气,该镇通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增强了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打造成了文明和谐新乡镇,让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温馨、活泼、和谐的生活氛围。
截至目前,该镇16个行政村已全部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评选出县级文明户2户、镇级文明户40户,涵盖“孝老爱亲”“节俭办事”“勤劳致富”“诚信守法”“教子有方”“崇文学技”等类型,在全社会形成孝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该镇还通过挨家挨户宣传、在全镇各村张贴宣传画、书写标语、网络平台、微信传递、农村大喇叭、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提高了群众知晓度与参与度。
乡土文化地标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
笔者梳理夏家营镇文化地标,发现这里既有自然存在的自然山水,也有非固定物质形态存在的活态文化。如位于义望村东的义福寺,北以云梦山(俗称云磨山)为依托,南临华鑫湿地公园水库。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三晋大地弘扬狐爷文化,倡导忠诚仁义精神,创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的教育基地。
尤其是该镇的段村入选第五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实现了交城县创建历史文化名村的“零突破”,在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夏家营镇同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和修缮工作,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段村不仅保存了完好的古代村落格局,而且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得以充分体现。村内百年老店林立、民宅等设施古风犹存,特别是村内院落建筑保存完整,从马嵩年宅院、马有德宅院、尹周宅院等依稀可以看到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缩影,彰显出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每年农历四月初十,是交城段村一年一度的庙会,这一天,商贩贸易纷纷登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家家亲朋满座,户户酒菜飘香,祥和气氛浓郁。农历二月初二,该镇覃村村民们一大早就会自发地聚集到村西头的大槐树下,摆好贡品、高香、红蜡和金箔纸,来跪拜古槐——云根槐。农历三月十五,是覃村传统的琉璃古节,为来年的丰收祈福。表演内容有,覃村各厂矿的铁棍、灯棍,村委组织的唱大戏、青年锣鼓队表演,学校组织的幼儿园秧歌队扭秧歌、小学秧歌队舞蹈秧歌表演、学校少年军乐队。
除了文化名村,夏家营镇还有“交城覃村琉璃咯嘣”,作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交城覃村琉璃咯嘣”长期以来流行在黄河流域的特殊音乐玩具,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明清尤甚。其造型灵动、色彩润泽、壁薄如纸、音质优美,是先祖文化智慧和制作匠心的凝结。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历久不衰,具有很长的生产历史,是典型的民俗文物。2006年12月,被山西省文化厅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该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利用各种渠道向辖区的干部、群众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观念。同时,根据全镇人口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比例,在各村继续增设农家书院、公共图书馆、文化交流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并积极探索各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和运营机制,切实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该镇努力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目前,该镇正进一步完善宣传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特别是在人员编制、业务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指标化;充分调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辖区特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活动品牌。比如,为鼓励大学生文化支农,有关部门可以在大学生文化支农渠道搭建、内容引导、统筹组织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
该镇对文化资源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参照浙江农村的经验做法,将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介绍村史乡约,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计划打造成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县城风情街改造,筛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景,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工作,对段村等一批古村落古民居、历史文化名村的抢救性、预防性保护,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非遗名录项目保护、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等工作,推进琉璃咯嘣等传统工艺保护振兴,加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活态文化”保护,做到守住根脉,留住乡愁,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受到了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上,不仅要突出物质框架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更要注入文化魂魄,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群众文化,彰显特色文化。通过对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让文化因子融入村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之中,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从而促进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更好更快发展。(郭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