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交城

秧歌扭出精气神 欢歌唱出幸福路

——交城段村“新春大型街头文艺展演活动”侧记

高跷

秧歌表演

背棍

秧歌

握棍

□ 任红生 郭志远

红润的脸庞,粗壮的臂膀,纯朴的庄稼汉子们用铿锵的舞步、恢弘的气势,舞出了交城段村秧歌的精气神。2月22日(正月十八)上午,交城县段村文化广场锣鼓喧天、欢声不断,由交城县夏家营段村组织的2019年“历史文化名村大型街头文艺展演活动”大放异彩。乐手们手执甩子在前面开路,腰鼓队的小伙子们龙腾虎跃,敲着整齐的鼓点跟进……交城县段村的街头文化展演,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前来观赏的人们呈现了一台精彩的文化盛宴。

正月十八一大早,段村主街道上锣鼓喧天、彩狮欢腾。踩着铿锵激昂的锣鼓节奏,和着高亢嘹亮的号子声,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伍边舞边扭、意气风发。所有队员披红挂彩精神飞扬,汉子们敲锣打鼓豪情万丈,婆姨们舞彩绸甩彩扇、柔情款款。

在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中,一支支秧歌队伍相继亮相。主街上有彩车,舞龙、耍狮子,骑毛驴、划旱船,锣鼓、高跷、背棍表演等,应有尽有,层出不穷,姿态万千,让人应接不暇。还有几个比较空旷的街口,有舞狮子及腰鼓队、秧歌队表演。跟着整齐的鼓点,演员们身姿轻盈、步调从容,脸上洋溢着喜悦。他们大部分都没有专业功底,都是从锅台炕头上走下来的普通百姓。搬到城里居住回来探亲的村民韩艳红自豪地告诉笔者,“参加展演的全是我们村的村民,有种地的农民,有正在读书的学生,也有在外打工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最大的85岁了,最小的才3岁,为了这次演出,大家都拿出了最饱满的精神状态。”

“段村老百姓都爱唱爱舞,再加上段村本来就有文化底子,爱好文艺的人多,多年来自发形成了多支演出队伍,去年段村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所以咱们更有底气了,也更有热情了!”村民们说。“我今年85岁了,我打小起就学会了背铁棍,但今年是最畅快、最自豪的一次!”表演铁棍的领队任勇高兴地说。

段村秧歌队的张大婶已经72岁了,扭起秧歌却轻盈自如。用她的话说,现在生活好了,啥都不愁,听说村里要闹秧歌,她早早就报了名,从去年腊月十几就开始排练了,不仅锻练了身体,天天和大家一起,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了,这日子真是越来越幸福啦。

大人们舞的是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小孩子们看的是红红火火,锣鼓喧天。今天,他们把活动当成了舞台,而盛装出场的自己,就是站在中央的主角儿。欢快的秧歌扭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喧天的锣鼓声释放着节日的喜悦。

此次街头文艺展演活动为大家呈现了一台精彩的秧歌盛宴,特别是背棍更是赢得了现场群众的掌声和点赞。说起“背棍”,很多人就叫不上名字了。段村背棍背棍历史,源远流长,是一项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你瞧,只见几个身强力壮的后生或是中年男子,每个人肩背着一个铁架子,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每个铁插座上面固定着一个穿着戏装的涂脂抹粉的小女孩或小男孩。小孩们被举在半空里,随着背棍人的舞步摇摆水袖。

除了这种肩扛身背的,还有一种是固定在花车上的“背棍”,也引来了众人的齐声喝彩,花车上以各种亭台楼阁造型为背景,孩子们扮成传统古装戏中的人物,固定好双脚站在上面,随着铁棍抬棍人的动作调整舞姿,棍上棍下节奏一致,行云流水,给观众美的享受。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居住在城里的交城摄影师郭师傅兴奋地说:“我们很早就过来了,非常期盼这场演出,看了这么多精彩的节目,非常开心,展现了我们交城人的精神风貌。”

“街头文艺展演不仅是一场演出,更要办出咱自己的精气神,展现段村人的新风貌,凝聚发展的正能量!”段村村委会主任马万喜兴奋地说。

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妙趣横生的腰鼓、婀娜多姿的旱船、独具特色的背棍,一个个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把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喧天的鼓声,欢快的秧歌,处处洋溢着段村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集中展示了全村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奏响了段村新一年转型跨越发展的胜利凯歌。

据悉,段村从汉代的印驹城到唐朝时正式改名为段村,经历了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初年,段村成为了附近清徐、文水、交城这一带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村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像这样的建筑,青砖、素瓦、高墙、深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历史。2017年交城县夏家营镇段村被成功评为第五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此举实现了该县创建历史文化名村的“零突破”,为这座千年古县又添一张新的文化旅游名片。

近年来,交城县在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同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和修缮工作,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段村不仅保存了完好的古代村落格局,而且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得以充分体现。时至今日,村内百年老店林立、民宅等设施古风犹存,特别是村内院落建筑保存完整,从马嵩年宅院、马有德宅院、尹周宅院等依稀可以看到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缩影,彰显出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