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印象火锅

□ 刘勇

最近比较忙,上了班送快递,下了班端盘子。送快递是因为最近进口件量大,为不影响投递时限特意过来帮忙。端盘子是因为亲戚的火锅店最近生意火爆,为加快上菜速度也特意过来帮忙。这送快递和端盘子倒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人群当中往来穿梭。在送快递的这几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和用户沟通,在端盘子的这几天里,我学会了如何把面条拉得更长。

本来,我是想写一个专门的篇章来讲述送快递的故事。然而,当我坐在这里敲打着键盘,鼻子里闻到的却是熟悉的红油火锅,那就先讲讲火锅吧。

火锅店里大多是小桌子,两人的,四人的。穿过火锅上方那腾腾雾气,能够看到的,在同一个锅里煮东西吃的,都是彼此亲爱的朋友。送菜的时候,我经常猜测着他们的身份,情侣?夫妻?又或者是同学,朋友。直到那一天,我在靠窗的5号桌上看到了我自己。就那一瞬间的感觉,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不管是身高体重还是发型眼镜,眼前的这个人,都像极了20年前的自己。1999年的我,远没有现在的腰围,还保持着120斤的好身材。1999年的我,远没有现在这么多烦恼,脸上时常挂着微笑。1999年的我,远没有现在这么迷茫,脑海中闪现着单纯的光芒。回到厨房的门口,我一时间竟有一些走神,十年来,究竟是什么改变着我。是什么将一个单纯快乐的小鲜肉变成了年近四十依然感到困惑的中年大叔?

晚上的火锅店是热闹的,因为地处广场附近,对面又是县城最大的超市,再加上服务良好,价格实惠,店里的人流量一直很大。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县城是没有火锅店的,地处晋西的人们,似乎从未受到北派火锅或者南派火锅的影响,没有养成吃火锅的习惯,逢年过节总是很忠实地炒几个菜。然而时代总是在改变,当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当高铁动车四处蔓延,县城的火锅店终于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吃火锅,也终于变成了家常便饭。

店里待的久了,我开始学着拉面。两指宽,手掌长的面条经过几次反复拉扯,最终会变成大约两米多的面条。薄,韧,略煮出锅,加点麻酱,别是一番滋味。大概,这就恰如我们被拉拉扯扯的人生吧。店里待的久了,我开始尝试不同的佐料,来这里之前,吃火锅用的小料永远一成不变,然而麻酱韭花腐乳,红油蒜泥香油,椒香海鲜加点醋,其实有很多种不同选择。就又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有的人选择了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有的人选择了熬夜追剧娱乐自己。把多种多样的小料比喻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真是太贴近了。

写到这里,突然又思念起火锅的味道来了,香喷喷的火锅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