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网商已经突破3000万,并且以每天3万家的数量继续增长。仅淘宝天猫一个双十一盈利就可达到1千多亿元。网络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尤其是当下兴起的网络外卖食品,正在成为客户网络消费的重要内容。我市情况同样如此。
食品外卖喜忧参半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尤其是移动终端支付业务的开通,更是上班族和学生族这两大消费群体的福音。在我市城区,由于人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做饭费时又费力,网络订餐业务瞄准市场商机迅速崛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各类家庭式、便捷式私厨、小餐馆应运而生,各种面食、饺子、炖菜、炒菜、炒米、快餐甚至火锅都搬上了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就餐方式。
外卖市场丰富了群众的生活,给群众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一定隐患。这类不安全因素尚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当发生纠纷时无法进行投诉和举报。
据记者了解,当前网络外卖主体有两种,一种是线下实体店为拓宽业务,增加竞争力,通过电话、网站和微信进行销售。另一种是家庭作坊式厨房,利用美团网、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平台进行快餐食品销售。对第一种线下实体店,按照相关规定,每天必须留样进行备查,食药部门会定期进行上门检查,进行整改,食品安全相对安全。而第二种家庭式快餐业,入市门槛低,只要注册一个微信号,与美团网签订协议即可进行销售,脱离了工商、食药部门的监管,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工作人员没有办理健康证,进货渠道不公开,工作环境主要是以家庭厨房或小作坊为主,监管难度大,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这类家庭式快餐,没有进行工商注册,进货渠道单一,开店成本低,多是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发布用餐信息。监管部门没有技术手段对发布这些餐饮广告的小商户进行统一管理和排查。购买者之所以选择家庭式厨房订餐,主要是由于价格低廉,送餐上门,服务相对较好。当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知道怎么去维权,不知道向哪个部门进行投诉,往往只能听之任之。
加强外卖食品监管力度
民以食为天,网络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亟待解决,相关部门应针对现实状况认真梳理形成监管制度,真正给网络外卖食品戴上“紧箍咒”。
提升技术水平,强化监管职能。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现实情况,提升网络监管水平,从技术层面上进行监管,把本地网络食品销售纳入其监管范围。核准准入门槛,制定准入制度。监管部门应主动与美团这样的APP商家联系,签订网络入驻标准,杜绝不良商家扰乱市场。
加大移动互联网订餐安全的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合理消费,正当维权。建立网络举报机制。各地食品监管单位要利用网络建立网上举报机制,对举报者予以奖励,对被举报者进行处罚整改,办理相关证件,整改合格后准予营业。
加大网络外卖的巡查力度。监管单位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大对零散家庭式厨房的监管力度,不定期进行巡查,建档。确保群众方便的同时,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