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8年以来,交城县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吕梁市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文件精神,圆满完成了市“百千万”和“333”人才工作任务,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工作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目前,该县通过积极拓展合作模式,大胆采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并举模式,拓宽引进人才渠道,规模以上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新增1项,全县达到24项,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新化工等领域,新引进紧缺和高端人才11人,以技术入股、长期聘用等形式进行合作。新增有效发明专利2项,全县达到43项,2018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户,总数达到18户,占到全市的40%,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交城县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建立了人才智库。据统计,经选拔进入县人才库的有:党政人才609人,高技能人才1568人,专业技术人才121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3人,农村实用人才115人,社会工作人才235人,共计3852人。2017年至今新培育:党政人才3446人次;民营企业家348人;专业技术人才635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429人。同时,交城县还加强乡土人才回归,积极为返乡创业人士落实职业提供培训补贴、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补贴等方面政策帮助,发挥其人脉、资金、研学、信息优势,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这些成绩的背后,得益于该县实施的“三三”人才工程。
“三举措”抓引才。产业引才。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引进六大产业人才,大数据产业人才、新材料产业人才、新能源产业人才、现代煤化工产业人才、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人才;项目引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部署和要求,大力引进五大项目人才,旅游开发项目人才、基础设施项目人才、扶贫开发项目人才、环境生态保护项目人才、新闻媒体项目人才;平台引才。利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拥有研发机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发园区建设等平台引进人才。
“三制度”促转化。咨询制度。组织专家参加重要规划、重大决策、项目咨询、研讨论证,对县域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对全县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落实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培训制度。以旅游、文化、农业、工业为主战场,专家通过创新研讨、场景、互动等方式,举办培训,提升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技术创新制度。利用引进人才的技术和研发团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全县经济发展动力。
“三方式”强服务。强化党委联系。由县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联系服务3-4名已引进的院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层次紧缺专家,每年至少走访专家1次,加强交流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政治吸纳。选拔推荐优秀专家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派到相适单位挂职锻炼,加大在中青年专家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专家和团队,每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团队表彰奖励,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环境。
“2019年,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利用科研经费支持和人才奖励的办法,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高端人才引进和技术研发,争取在大数据、装备制造、煤焦、化工、医药、生物、光伏光能等领域取得技术创新和突破。同时,创新培训内容、方法、思路,做好各类优秀人才的培训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和轮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强化熟练技能,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交城县人才办负责人表示。
(郭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