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编者按:
在审美感知和艺术消费领域,乡村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艺术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村生活之美,让人重拾不能割舍的乡愁。
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开始之前,乡村的历史更悠久,范围更广大。对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来说,乡村是故里、是家园;对出生在城市的人来说,乡村是自然、是桃花源。尽管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工业社会的主要趋势,但在审美感知和艺术消费领域,乡村却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重塑乡村形象,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生活,艺术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无疑对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传承提出更高要求。在乡村,家风、习俗、礼仪、邻里、建筑诸此种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常见而容易被忽视的文化资源,世间宏阔深邃的基因和密码,无声隐藏于土地。可以说,乡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庄,更是情感意义上的故乡,乡村振兴离不开这种文化的支撑。
……
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景光明的崇高事业,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向发力。乡村振兴,是走出乡村的人们回过头,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艺术为载体,拓展渠道,创新宣传,吸引社会各界能人和各方力量投向乡村。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重视乡村振兴中艺术对人心的浸润,提升农民的思想境界,让每个人在凝视故乡时发现蓬勃之美,能够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内生动力。
如今的乡村是一个有着多元发展可能的空间,用艺术激活资源的优势愈加明显。打造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艺术乡村品牌,用艺术结合本地的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创产品等,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激活千百年绵延至今的优秀文化传统,呈现中国农民广阔而生机勃发的乡村生活新图景。
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