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孙家沟拿什么吸引你

□ 王雪梅

深秋时节,谢永增工作室又一次来到孙家沟写生,谢老师感慨孙家沟带给他的创作灵感:孙家沟是吕梁最有含金量的村庄,有景有故事。那孙家沟的含金量有多大,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故事,吸引画家们一来再来呢?

孙家沟的景

孙家沟,地理位置晋西,行政隶属吕梁市临县三交镇。谢永增工作室由李家山转战孙家沟,从三交镇沿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进入村西口,村口就是一个停车场,或者是唯一一个有点规模的停车场。

安放好物品,走出窑洞,站在院墙边一望,一条小溪穿沟而过,“哗啦哗啦”的声音也随之传入耳中。

我当时何止眼前一亮,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在这极度缺水的吕梁山上竟然有一条长年流水的小溪。溪水流到这里还打了一个弯,绕过一爿突起的红褐色石块缓缓地流过。我一下子想到了花溪,就是那个贵阳的花溪,也让我想起了家乡一条穿行在石板间的小河,以及当年石板上搓洗衣服的情景,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身的疲惫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吕梁朋友说,八年前这块石头与下游的河道还有2米多高的落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小瀑布,远远望去就像一把竖琴竖在那里,有种“远望瀑布生弦色,近傍竖琴闻水声”的感受,带给你距离和空间上的多维体验。后来下游修大桥截流河道,淤泥垫高河道,把“竖琴”埋住了,多么期待它早点出世。

孙家沟的这条小溪是湫水河的一条小支流。

视线跨过湫水河,沿山坡小路蜿蜒上行,进入一爿窑洞建筑群,层层叠叠,梯度上悬。在我的常识里,一般平原建造房子一张图纸可建一个村子,甚至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模子。而窑洞看起来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就山势、就地形建造,大多分散在山野崖壁、群山沟壑之中,形成建筑群比平原建房子要难得多,应该是一洞一设计,一院一规划。可以想像,一个建筑群当年费了多少心血。

后来才知道,我当时看到的就是孙家沟龙头之院——一号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今天再看,依然拥有原本的华丽,人工雕琢的痕迹被岁月磨砺得如同自然生长的一样,与高原融为一体。但又让你觉得它是随孙家沟人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到你这个时代,那种华丽的沧桑感震撼着你的心灵,让你恨不得快点扒开表皮,把“内心”看个够。

孙家沟的故事

据传很早以前,孙、王二人四处谋生,先后来到了碛口北偏西26公里的山沟,发现这里有山有水,故此开辟居住地。立村之祖先为孙氏,取名为孙家沟村。但让这个村庄真正发达的不是孙氏后人,而是王氏家族。

在吕梁,但凡有流传百年以上豪宅的村庄,大都是出了富可敌国的商贾。孙家沟也不例外,也是因晋商形成的以碛口为中心的明清乡土建筑群落。

所以,说孙家沟必说三交镇,说三交镇必说碛口。他们之间因贸易而关联,又因贸易而兴衰荣辱。

碛口及三交镇商人在其前后300多年的发展史上,逐步形成一套地域特色明显的商业规则,如碛口本镇只做商业市场及水陆转运码头,而300余个住商的家属只可居留于镇郊乡村。由此形成以古镇为中心的明清乡土建筑群落。而三交镇从结果上看,也是离中心索居而向孙家沟,但细究原为又有别于碛口。

三交镇既然是贸易必经、兵家必争之地,其本身就具有聚财和失财的双面性,一旦兵荒马乱财产极易受到损失,财产保全也就成了商人之忧。孙家沟虽然距离三交镇仅2.5公里,但四面环山,不易被人关注,出来进去又相对方便,成为三交镇财主分散钱财的优选之地。

据相关资料介绍,孙家沟王姓第五代王秉文晚年和第六代王自福在三交镇是做烧饼发家的,而后旋归故里修建基业,最先建筑了一号院和王恩润院。

据50多岁村民王清平介绍,一号院和王恩润院都是其先祖所建,占据村里南、北两坡最好位置。

从家谱上看,王秉文是他的曾祖父,排行老大为长兄,身后还有四个兄弟。王秉文先建造了南坡一号院,后建造了北坡王恩润院。

我只有一个早晨的机会在南坡看过,因为大门锁着没能进院考察,只好绕到窑洞顶上。仅从窑顶15个烟囱就可判断出它的气派与奢华,上上下下辅助院落数也数不清,相机随手拍摄即可得到仆人住的偏房,看门人的门房,安置牲口的马厩、马槽,堆放物品的储物间,加工粮食的碾子、磨盘……总的感觉:关上大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我有半天多的时间一直在北坡转悠,王清平先生现在住的窑洞正好在王恩润院的斜上方,站在他家的大门外用手一指就能点到东半部建筑,他说那是“长工们住的”。

这个院子建成于1916年,是当年老二至老五兄弟四人共同宅院,坐北朝南,并列院子就有3个。从东南角朝东偏南的一个大门进入一个前院,再跨一个正南方向的大门进入正中间的院子,7孔窑洞一字排开进入视线,再看东西两侧各3孔厢房窑。回头再看进门处,辅助建筑一拉溜儿地在排开,大小有十来间。

其他两个院子就不用在此赘述,仅这个院子就足以震撼,在这爬坡翻领的黄土高原上,一个院子里不算辅助建筑,光正式窑洞就有13孔,而且是跨过一个前院的院中院。

至于相关的配套建筑,像匾额、前廊、牲口房、草房等,没有都不对了。

最让我新奇的是小姐们住的三座“绣楼”,分别位于西侧院子二楼两排厢房的南端,高高在上,格外入眼。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把姑娘们放到那么显眼的地方呢?有人解释:13岁进绣楼,16岁出嫁,姑娘进去媳妇出来,三年的时间相当于禁闭,如果视野再不开阔些,那就是正常人进去抑郁症患者出来。

仔细观看,孙家沟的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晋商宅院”的平地造势,注重依山襟水,建筑分列在湫水河南北两岸,依山势而建,结构参差错落,变化有致,富有古风古韵。清一色是明柱、厦檐、厢廊式砖石窑院,厅台、廊房、阁楼以及别具匠心的大门、照壁、垂花门比比皆是,可谓传统窑院建筑之精华,在晋西北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特色院落主要有王恩润院、十连窑院、厅院、花园院、王长生院、芝麻坪院20多处,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让孙家沟人最为荣耀的是祖上出了位高官。王琼仕宦数十年,主持治理漕河,平定朱宸濠叛乱,又加强西北边防。后世将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用现在的理念评价,王琼是既有过人权、财权、事权,又有过国家机器话语权的人,可谓一言九鼎,绝对位高权重。这样一位500年前的重量级人物就是孙家沟人的祖先,对后人的影响有多大,既没有看到文字记载,也不可能有在世人讲述,只能凭想像了。据说,孙家沟近代出了很多教师和公务人员,比例远远高于周边村庄,由此推断其影响深远。

要讲孙家沟的故事,最值得讲的就是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和中央机要处驻扎在这里了。虽然才短短的一年时间,但那是新中国前夜,是解放战争最“叫劲”的阶段。当时,国民党胡宗南部34个旅25万人向延安推进,中央决定分成三路抗敌,中央前敌委员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中央工作委员会转移到河北平山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央后方委员会则转移到临县统筹后方工作,其中中央军委三局本部及军委通讯总台就设在孙家沟,分别驻扎在南坡一号院和北坡王恩润院。

孙家沟又是因为其隐秘性,而成为电台活动、情报侦讯的主战场。中央后委把90%以上的大功率电台秘密集中到孙家沟,党中央、毛主席及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绝大部分由后委转达全国,各战略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地下党的许多电报,也是由后委转报中央和军委。这一年,孙家沟成为党中央名副其实的“脑库”,打的是看不见的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1947年7月31日,周恩来将此概括为“中央委员+电台=党中央。”王震评价: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时间已经跨越60个年头,但中央后委通讯基地驻扎在孙家沟的经历却永远驻留在孙家沟人的心中,成为孙家沟永不消失的电波。

孙家沟的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孙家沟传统文化就来自于祖上的包容和开放,这是孙家沟人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具有区别于其他村庄的文化特质所在。

孙家沟人的包容和开放最具表现的就是村子的发展过程,它奠定了孙家沟最具高原特色的建筑文化。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到,一是建筑风格聚高原之精华,主体建筑以晚清时期为主,几乎集中了黄土高原人家所有的窑洞建筑形态,可谓窑洞建筑之博物馆。特点是窑洞高两层,前面看一个洞门,但是里面是两层的,质量高,分布集中,且损坏程度尚不严重,原真性保存较为完整。完整地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北方黄土丘陵地区一个农村的真实面貌。二是居住方式聚高原之精英,王氏家族发家构建南坡1号院和北坡王恩润院后,诱人的孙家沟风水,吸引了众多大小财主大兴土木,先后建成十连窑院、亭院、花园院、王长生院、芝麻坪院等,现存的有近9000平方米。

孙家沟人的包容和开放表现在仁爱淳朴,它奠定了孙家人品德至上的文化氛围。清光绪年间,黄河对岸的陕西闹饥荒,大批灾民跨越黄河来到孙家沟,最多时沟里人山人海,搭建窝棚等待施舍。南坡一号院主人每天馒头、大锅菜招待,一直到主人离世灾民才出沟。由此我们看到,王氏先人不但富有财富,更是富有仁爱之心,为后人树立了品德至上的良好风尚。

1947年中央军委三局和机要局驻扎孙家沟时,后勤保障极度匮乏,孙家沟人不仅腾出了办公用房,还拿出日常所需保证机关人员的日常生活,当时干部群众以保护党中央的安全,保护电台正常运转为已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孙家沟人这种淳朴热情传承至今,在你进村的那一该就会有所感受。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地来客,他们始终安然接纳,不仅送上微笑,还会送上红枣。我们去的当天应邀到谢永增工作室去年的房东家走访,房东拿出好几种枣,吃了还得带上。

孙家沟人的包容和开放源于两个方向:一是来自于孙家沟本身。像孙家沟这种原生方式存在至今的原始村庄表现了所有的高贵和永恒,是先人留给现代生活的宝贵遗产,成为孙家沟人的灵魂和血脉。二是来自祖上王琼位高权重的地位。王琼就是读书接受教育,先登进士,由工部主事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也就是有了文化知识,才有了后来的权倾朝野。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后人的影响将是千秋万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