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子璇) 5月14日下午,吕梁文学季迎来第四场学术对话。该场对话由《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吕梁文学季节目策划季亚娅主持,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鲁迅文学奖得主尹学芸、葛水平,以及作家、学者黄灯4位女性作家以“乡村书写中的女性视角”为主题,从作品人物和实际故事出发,交流了各自的女性书写视角。
梁鸿以自己的新作《梁光正的光》为切入点,谈到了乡村家庭中的父女关系,她认为在乡村父亲对女儿是“有限条件下的关爱”。她特别提到了去年愈演愈烈的Me Too运动,认为这不单是女性和男性争权夺利的问题,也是对中国社会内部权力结构的晃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最终女性要么被污名化,要么就沉默下去了,因为实际上男女之间终究还不是对等的两个群体。
黄灯则将很多出外打工的农村女性比喻为“出走的娜拉”,特别提到了社会转型期农村女性价值观的变化。“我发现老家有很多女性到广东打工,其实她们受到的煎熬比留在老家的女性更多,她们面临很多选择和冲击。”黄灯说,“比如,有的女性可能会在打工的过程中发生很多事情,这中间的问题特别复杂。但她们不就是出走的娜拉的角色吗?”
山西作家葛水平则与观众分享了小说《喊山》的创作过程。“乡村每天都在无声无息中消失,未来乡村会富裕起来,但是文明的发展可能会相对滞后很多。我的小说《喊山》的故事原型哑女,在获得新生活后很快去世了,但在小说中,我给了她一个明亮阳光的结尾。”她说,“我不想伤害作品中的女性,不然就等于伤害我自己。”葛水平希望所有的女人都能“站起来”,活得阳光、美好。
尹学芸讲述了一个曾经的劳模变成“钉子户”的真实故事,她认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给作家提供了一个想象、理解的空间。“该怎样去书写这个时代的隐痛,是每个作家应尽的责任。”她说。“时代的发展像列车一样,有些人很幸运,总能跟上车,还能占个好位置,还有一些人却总看着列车与自己擦肩而过,很多时候命运难以琢磨,但这就是命运。这些都给作家提供了想象。”尹学芸说:“怎么书写时代的隐痛,是每个作家的使命。”
学术对话结束后,4位女作家在分别就“女性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差距”“模糊化视角下的乡村女性”“男女平等”等话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