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克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当前农村社会阶层、社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农村社会治理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由于一些基层组织的软弱涣散,导致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弱化,是现阶段乡村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方式,从创新的视角来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径,努力实现政府引导治理、社会广泛参与、村民积极自治相结合的良性互动。
孝义市高阳镇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生活活跃,群众利益诉求多元,乡村治理难度较大。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深化乡村治理,不仅需要党委和政府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齐抓共管,还需要社会组织、民间机构的积极参与,需要各种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从而推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为纠正过去乡村治理中组织、领导、服务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作为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弱化难题的改革内容,以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坚持群治、综治、共治“三治一体”,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初步建立了村级组织自治、社会组织协同、民间机构参与、部门帮扶共建的乡村治理格局,形成多元共治乡村治理的氛围。
一、综治为要,打造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乡村治理机制。高阳地处市郊,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涉法涉诉等方面引发的社会矛盾突显,缠访闹访时有发生。而治理实践中,很多信访案件当事人对政府持不信任态度,出现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倾向。为此,要努力探索寻找一条“政府可以信任、信访人员能够接受”的调解模式,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化解,筑牢预防矛盾升级的第二道防线。民间机构作为非当事方,熟悉社情民意,在群众中有一定感召力和亲和力,易于走进矛盾化解纠纷,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宝贵资源。为此,我们借助社会组织、民间机构,组织一些在群众中有威信、能服众、懂法律、通政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的人员参与信访调解,通过温暖接待、温馨调解、温情服务,对来访者的咨询进行答复,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对弱势群众开展法律援助,帮助信访人理性处理问题,在促使息诉罢访的同时,还将一些重大涉稳舆情及时报告政府,成为多元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对政府解决信访问题的有益补充,也是推进乡村法制进程的有益办法。
二、群治为主,营造健康和谐的乡村治理氛围。撼山易,易俗难。高阳地处城郊结合部,经济活跃,尤其是过去一些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人情开支水涨船高,有的甚至因“情”致贫,群众反应十分强烈,为此我们把匡正社会风气作为乡村治理的主题,依托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工程。红白理事会普遍建立喜庆事宜走访慰问制度,对群众有婚丧喜庆事宜的,一方面上门入户做好宣传倡导,帮助群众算好人情账、经济账、精力账,带动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另一方面,主动衔接群众的婚丧嫁娶事宜,按照不大操大办、不攀比摆阔、不铺张浪费的原则,真情帮助,营造清清爽爽、简简单单的人际关系。高阳村全面实行婚丧嫁娶申报制度,办理婚丧宴请一律及时向红白理事会申报,报告宴请范围、参与人数,对主动配合的群众采取多种形式给予物质奖励。目前,全镇17村,村民带头申报登记、带头落实规定、带头公开承诺蔚成风气。去年,户均减少人情开支近2000元。
三、共治为本,提升生态宜居的乡村治理效能。农村的脏乱差一直是城郊结合部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把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作为乡村治理的抓手,在稳步推进城乡环卫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加强“一事一议”项目,去年在顺光、仁义、善吉、西辛壁、下吐京五村实施了以绿化工程、路面硬化为建设内容的一事一议工程,完成投资16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90万元。与此同时,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形象”的要求扎实整治村容村貌,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各村(社区)组织积极推进“一个组织认领一个项目、一个组织承诺一个事项”,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各打各的优势战,各唱各的拿手戏,对各村主街巷和边坡区域“四堆”“八乱”进行了集中清理,村村设立“责任区”、村村建立“文明岗”,在全市率先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
四、法治为魂,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近年来,黑恶暴、黄赌毒、盗拐骗等黑恶势力在农村有所抬头,因此,乡村治理要紧紧围绕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这一主线,坚持法制扫黑、依法扫黑、铁腕扫黑、为民扫黑。按照深挖根治的思路,我们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法治为魂、根治为要”,努力构建政府主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扫黑除恶格局,通过发动群众“报”、包村入户“问”、约谈细查“找”、信访台账“筛”、复查案件“挖”、行业部门“查”,依靠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线索清零、结案清零两个专项行动,做到打伞破网、打漏见底、打深打透。一年来,针对黑恶暴、黄赌毒、盗拐骗一项项扫除,一条条治理,训诫谈话13名,处解纠纷矛盾70起,打掉煽动村民闹事、插手民间纠纷、利用家族宗教势力横行乡里的村霸8名,全面铲除了“恶人治村”现象,呈现“乡村治、天下安”的新气象。
五、德治为先,引领健康向上的乡村治理新坐标。从解决反映强烈的陈规陋习入手,村村成立道德议事会,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之星、高阳好人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民主评议,发现和宣传群众中的善行义举,选树一批有正气、讲文明、带头移风易俗的文明示范户,激励广大群众对标先进、自觉看齐、共创新风。白壁关村出台文明新风“五不”规定,提出不参与非法宗教活动、不准吸毒贩毒、不参加打牌赌博、不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既立规明纪、又连亲带友,把村民遵守有关规定和引领亲友自觉践行新风正气纳入文明户的考核内容,集中在公示栏公开,开展民主评议,严格奖惩落实。小垣村是孝义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村”,多年来滋行“升学宴”“谢师宴”等不良风气,村“两委”出台了违规操办和参与的决定,杜绝了此类违规宴请,并建立激励机制,对村里不办“升学宴”的奖励2000元学费,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受教育、得实惠。仁义村组建以“老干部、老教师、老公安、老法官、老模范”为主的五老协会,带头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启动建设了“永远的毛泽东”展览馆。善吉村把孝善文化与新风文明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让贫困老人集中居住,固定专人照顾。
六、自治为基,搭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自治作用,全镇围绕“社会稳定、德行教化、乡风文明、生态保护、清洁家园”五方面的内容,通过“五议两公开”的程序,政府指导完成了群众认可、切合村情、约束有力的17个村的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健全完善了村规民约监督执行体系,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群众自治、当家做主是高阳生态宜居、新村建设的一大特色。在新村建设中,善吉村提出“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口号,针对群众的思想顾虑,他们运用群众容易接受的办法,与群众谈心交流,从而加快了全村搬迁速度。在新村建设中广泛吸纳“五老”人员成立群众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并设立每周开放日,组织群众到工程现场参观,参与工程质量监管,真正让群众“政策明白、优惠清楚、期盼有底、全面支持”。
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实践中,我们有三点切身的体会。
一是要注重发挥社会乡贤在推进多元共治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的组织化程度。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涌现出了一大批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群众公认、公道正派的民心人士,为此,我们探索实施“乡贤回归”社会治理工程,为社会能人实现价值提供舞台。在乡贤治理结构上,一是动员好有威望的退休回乡干部、有爱心的企业家;二是动员好企业主、工商业主、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发挥好他们知识引领、人脉广泛的作用;三是动员好原村“两委”优秀干部和劳模,注重选择爱村爱民、热心公益、经验丰富、公道正派的人士参与。原则上不吸纳现任“两委”干部为乡贤,在乡贤甄选上,采取本人自愿、村庄推荐、政府审查,并经公示无异议的程序确认,在工作中,围绕三治融合,引领村民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环境保护、清洁家园、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方面提前介入,积极作为。并引领村民自觉遵守乡规民约,把新风尚树起来、固化起来,形成制度、敦化风俗,努力实现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努力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为此,我们努力搭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引导开展“平台拓展扶贫、壮大集体经济、阳光调解信访、全员倡导新风”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转型发展的氛围,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社会稳定、便民服务等更上一个台阶。临水村推行孝善养老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监督作用,努力探索一条“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履责”的贫困老人脱困之路。政府动员爱心协会、巾帼志愿者、慈善协会等公益性组织多方筹资,去年帮助9户18人实现养殖增收,形成社会扶贫大合唱。三多、神福、贤者三村立足村矿一体,针对社会稳控压力大的实际,全面推行志愿者夜巡制度,推行“红袖章”工程,建立一呼百应全民创安的防控机制。大垣村坚持文化引导乡村治理,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设置村史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展示馆,成立“剪纸协会”“晋剧票友协会”“威风锣鼓队”等群众自治组织,成立民族工艺品公司,举办乡村文化节,形成了浓郁的乡村治理文化氛围。
三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多元共治氛围,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建立起沟通协作机制,吸纳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大格局。作为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来自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在打破传统的政民“二元对立”格局过程中,不仅能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搭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还能起到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社会监督,充当政府部门“正衣镜”。然而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中,由于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导致政府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关注度不够。为此,我们转换管理思维,创新治理形态,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采取协商会、座谈会、听证会以及问卷调查、信息公开等具体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切实保障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楚,切实推动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政府注重组织、协调、管理、引导,特别是引导他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稳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担当,确保社会组织不偏离政治方向,确保参与的社会力量想做事、会干事,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奠定基础。
(作者系孝义市高阳镇人民政府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