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诗界,说起吕世豪,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是那个杜牧问过、牧童指过的杏花村里的诗人;在这个飘着酒香的村庄,数十年来,他的诗歌无法排遣又无法释怀的细雨,一直下着下着,那沙沙沙的声音,仿佛桑蚕梦见睡眠的丝绸,那种向美之心,渐次蜕变的伤疼和无言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执着与热爱,终于使我相信,他和他的诗无愧于这里的杏花与酒香,无愧于他脚下的泥土和身后的故乡;在他的500余万字的著述中,无论诗或文都与他至亲至爱的乡土有关,作为一个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乡土诗人,他的创作实践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愈是生活的,愈可能是艺术的。”循此,走进吕世豪的艺术世界,一个一身泥土两袖清风的本色诗人,便站在了我的面前。
大约是八十年代的初期,在省作协举办的一次诗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吕世豪。其实,我刚开始学习写诗,而他已是省内成名已久的诗人,他的作品在省内外的文学报刊每每发表,都很抢眼,都是我剪贴抄写和认真研究的范文。当然,他也是我喜欢和仰视的诗人之一。那是一个诗歌复兴的年代,也是一个万物更替更新的年代,再生的阵痛之后,吕世豪的诗歌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没有变的是他专注凝神的方向和始终如一对乡土的眷恋;他的人文精神与不拘一格的抒写方式,以及渐次拓展的视野,为他朴素自然的诗风里,注入了现代活力和动人的情怀。对于老一代诗人而言,这种蜕变焕新是艰难的,是前进还是后退必须选择的,也是一个优秀诗人一定要越过的隘口。诗人吕世豪以他卷轶浩繁的创作实践和孜孜以求的坚持精神,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没有原地踏步,还在往前走,他的脚步还是那么有力,他向往的目标在他不舍的追寻中,渐渐清晰起来。
无疑,吕世豪是一位勤奋、高产、本色、极具才华又充满智慧的诗人,在他涉及的深广的创作题材中,农村题材的作品,或者说乡土诗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比重,这是他的富矿或文脉,也是他许多重要作品的产床。作为一个优秀诗人,他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人文情怀,精神向度,价值观念,艺术趣旨,以及哲学背景,都与他为之倾心、辛勤笔耕的热土田园有关;他的艺术根系和创作源泉,都在这里,甚至可以说,之所以经历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依然老而弥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根源也在这里;这是吕世豪诗人的艺术谱系,是他艺术的生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他一生的衣裳和行李,也是我们看见他、认识他并记住他的鲜明特征。尽管,吕世豪有过不太短的从政为官的职业生涯,但社会地位和职能的改变,丝毫也没有影响他布衣诗人的情怀,他关注关切的依然是低处的草木、俗世的生活和卑微的生命,他始终恪守着“只有内心干净,手脚才能干净”的信条,所以,他才会两袖清风地行走在他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故乡土地上,才写下那么多永与人民与心灵息息相关的诗篇。这些重中之重的诗篇,读来亲切、朴素、自然、充满人性的光辉,其内容扎实,情感饱满,意蕴充沛,而表达方式和语言力避俗套,善于在节奏、旋律的推进中深化主题思想;诗意的呈现和诗人的机智幽默往往在不经意间同时突然呈现,十分自然地为读者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可以说,吕世豪的乡土诗,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具备了与别人区别开来的力量,这是一个成熟诗人的重要标志,是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必经之路。使时间离去,而诗会留下来,美好的境界会留下来成为可能。
除了乡土诗,吕世豪还写下大量的其他作品,比如行旅诗、爱情诗、哲理诗、微型诗,这些作品大都很短,是他有意识的尝试或探索,是一个诗人不断突破自己又继续充实自己留下来的脚印;自然,是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缩影,从而构成了他创作的另一翼。从文本上讲,这些短诗更注重瞬间的感受,有意略去物象的具体呈现,似乎更像生活的火花和经验的闪电,于瞬间出现或消逝间,更在意突然击中和照亮的艺术效果。大半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给了诗人吕世豪写好这类作品的力量。他的这些短诗,特别是为数不少的微型诗,是他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乡土诗之外的另一片天空,这些格言或警句的短篇诗歌,其智慧的高度,以及给人的启迪,认识的意义,我相信,大凡读过的都有同感。我不是什么诗歌理论家,也不喜欢那种寻章摘句的评论方式,所以,我省略了这个过程,但建议广大读者,如果有幸读到吕世豪的《微型诗600首》,一定要仔细,认真地读几遍,那是一片智慧璀璨的星空,在仰望静思之间,你的心会掀起波澜,说不定也会像一条河流,一边读一边悄悄流去。
诗人吕世豪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诗人,每有诗作出版,都会送我一本。我留意他的作品,试图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养分,多年下来,居然读了他大部分诗歌作品。我惊叹他的坚持,文思泉涌,也惊叹他面对滚滚红尘,依然素面朝天,荣辱不惊。有如此定力的诗人,如今实在是少之又少,不管东南风还是西北风,也不管鸟朦胧还是月朦胧,他都不为所动。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他只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他才不会摇摆,不会跟风,只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所以,他的作品才更像他故乡的庄稼,在杏花雨和牧童曲里,一茬又一茬地茁壮成长。与这位老哥哥相比,我感到汗颜,多年来混迹于诗歌圈子,只为养家糊口,慢待了自己喜欢的诗歌,很少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近日,我收到吕世豪新出版的诗集《回望故乡》,当我读到他的压卷之作《敬重泥土》一诗时,我久久无言,一读再读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首诗正是诗人吕世豪创作的秘密?他的敬重、热爱以及生活生命的全部,都与泥土有关。他的根在这里,他的日常情感和审美情感在这里,他的诗他的文在这里,他的喜怒哀乐和悲欢荣辱在这里,他的天空、大地、草木和牛羊在这里。他在这里,一个生命之林和艺术之树常青的诗人在这里,而我远离这里,只能向他遥遥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