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落的行动,急切的性格,认真的表情,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勇于尝试,把生活的挑战当成前进的动力。”这是笔者对任高岭的第一印象。
2019年,年关刚过,46岁的任高岭在忙完家里一系列的传统节庆祭祀活动后,作为交城锣鼓协会会员的任高岭还在张罗着村里闹红火的活动。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任高岭家里,蜂拥而至的乡亲们除了商量节庆锣鼓的事外,向任高岭打听护工工作前景的乡亲们越来越多。2019年是任高岭做“护工”这一行的第四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在太原市举行第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任高岭以总分第六名的成绩被授予“太原市技术(职业)能手的称号”,成为了护工行业名人。加上稳定可观的工资,日渐好转的家中境况,也让任高岭所在的交城县西社镇西社村村民们对“护工”这一行的认同度与日俱增。
从护工“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任高岭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和汗水。任师傅告诉我们,要想成功,一个人必须靠自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记得在护工工作之前,我曾是水泥厂的一名工人,因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一些辅助性力工。看到技术工种都是拿高工资,而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却无用武之地,把我愁的,也不知道该干啥。走主要是没有这个技术,没技术还真不行,干啥都不行,把我愁的就一天坐在那儿看天,我说这可咋办呀?”
“恰好在此时,我听说吕梁市进行护工培训的消息,顿时心中一亮,在仔细阅读了招生简章后,我认为,这是我学技术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于是马上决定去试试。”任师傅对笔者说。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吕梁卫校和家政公司的几个月的培训后,任高岭开始了他的护工生涯。
“刚开始干的时候还真不行,差得太远,而且看见病人,全身管漏,又是输液管,又是氧气管,又是尿管,又是引流管。还有身上那些心电图呀啥的,光线就得一大把,还有带个呼吸机的话。哎哟,那些看着都怕,更不用说是干了。”任高岭回忆。
从不会到会,从不精通到精通,任高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经历几番磨砺。
“2016年7月,我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单护理工作,病人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被车撞了一下,脑出血引起昏迷。还有骨折,腿骨骨折,胯骨骨折,反正在床上躺着就不能动。而且还啥也不知道的那种。那时候真的是感觉坚持不下去,人的这个转折,真的不是一下子能转过来的,最终还得通过自己这关。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病人的家庭还都是从医的,虽然对我要求挺高,但我也学会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从此,我明白了,在护理实践中学东西,才能让自己提升的更快。”任高岭说。
“给我最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年姓唐的一个老人,他是个老革命,躺在那儿啥也不说,逢人不说话。家属说他就喜欢听音乐,听故事。我想,既然喜欢听音乐,那我就买个口琴。人家问我说你会不会吹?我说,不会吹咱学么。我就边学边给老人吹,口琴学的差不多了,老人居然奇迹般地跟我说话了。第一句话是:你吹的是个啥呢?我告诉他,我吹的是《义勇军进行曲》,老人突然笑了。那一刻给我的那种感受,真的是,我也说不清是高兴还是流泪,真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那以后我真正实现了从护工到护理员的转变。”任高岭兴奋地对笔者说,“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我总结出“30%用心,70%用情”的工作信条,在工作中他愿意去用真情感化最难护理的病人,这让我真正地把护工当成一份事业来做,用心工作,用情投入,这让我在护工这份工作中收获满满。”
“当时吧,不知道学了以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心里也挺不情愿让他出去学的,现在吧,你看,学了以后就直接被公司招聘到外边做护工去了。现在形势挺好,我们都支持他,工作也挺稳定,收入也比以前强,这不,我也报了名,也成为了一名护工。”任高岭的爱人和笔者聊了起来。
“学护工以后好处是真的相当多。不光是收入变化,整个人的思维都会发生变化。现在就是感觉自己跑的出去的时候太迟了,如果再早一点,应该比现在还会更好。”任高岭笑着说。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任高岭的故事告诉我们,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用情做事,才能把事做长久。他不仅是每个月稳定在五千元以上的工资让家里的花销有了着落,整个人也由内而外的更加自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当笔者提及护工行业的发展前景时,任高岭自信地说:“护工行业是一个群体行业,你不是一个人能干好,两个人能干好的,一大帮子人在一块儿干,才能干好,互相可以帮忙。如果有不会的,一个抬不动病人,来老乡过来抬一下,都可以互相帮扶。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市场会越来越好。在政府这么好的政策指引下,我希望有更多的吕梁老乡加入进来,形成集群效应,让吕梁山护工这个品牌越走越远,让更多贫困家庭走出生活困境,实现小康生活。总之,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