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邓芳仙:变化的“灯”照亮咱百姓的心

□ 韩清雨

“40多年前,人们家里有个煤油灯比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算好的哩,现在每家每户都是节能灯,各式各样的灯,70年的变化真是太快哩!”今年72岁的邓芳仙发自内心的感叹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

邓芳仙奶奶长共和国2岁,她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一代人。是唱着《东方红》,听着《春天的故事》走进了新时代。现在家住凤翔苑的邓奶奶已住上了楼房,孩子们给家里安上了花式多样的灯,不仅把家里照得亮堂堂,更照亮了邓奶奶的心。

“以前家里穷,孩子又多,除了种地,又是洗照片,又是当裁缝。那时候人们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的穿,家里小的孩子捡大孩子的穿,所以缝缝补补的生意活儿也就很多。平时给人们缝缝补补衣服,都尽量赶着白天做完,实在做不完的晚上就点会儿煤油灯,根本舍不得多点。那个时候煤油灯都是自己做的,还不是买的,找一个瓶子,用棉花搓成一个灯芯,泡在煤油里,晚上实在看不见了就点会儿。煤油灯的火苗着起来就越来越小,用针挑一挑灯芯,就又能用半天。那时候孩子们就蹭我做裁缝点煤油灯的时候写会儿作业,儿子淘气一不小心还把头发燎了。后来啊,人家又出现了更高级的煤油灯,更亮而且还有造型,只有有钱的家庭才能买得起。我们家孩子多,压力大,也就没有用过人家那高级煤油灯,但是就这也很满足了。”说着,邓奶奶拿出了以前的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笔者看到了她说到的自制的简陋煤油灯,煤油灯点亮着邓奶奶一家。

正和邓奶奶说着起劲,正巧碰到她儿子和孙女来看望,听到我们聊新中国,聊改革开放,他也来了兴致,滔滔不绝的说道:“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家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从农村搬到了城里,住进了自己盖的平房,家里安上了小灯泡,我一到晚上就总想开灯,灯透出黄黄的光,比起我小时候的煤油灯感觉可亮呢!可是我妈过苦日子过来的,总舍不得开灯。”邓奶奶连忙说道:“是啊,那时候哪里舍得,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还得拿着票去买灯买生活用品,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上还有外国货哩,我们看着都很新鲜!”

孙女儿听到奶奶和爸爸说她们小时候的灯,自己忙不迭地拿出了蝴蝶造型的台灯,高兴地说:“你们看我的灯,不仅非常好看,还保护我的眼睛呢!”邓奶奶宠溺地看着自己的小孙女说道:“现在的孩子有福气,赶上了好时代,咱以后生活越来越好,灯都有了不同的功能,这个样式那个样式,真是看花了眼呢!”

孙女告诉邓奶奶:“如今,设计者们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还发展出了不同功能的灯,比如走廊通道里用的声光控灯,利用自然光和声音来控制灯的熄与亮,起到了节约用电的作用。现在人们不只是满足于‘亮’,还追求健康的‘亮’。比如针对学习用的台灯,还有晚上用的长明小夜灯,灯光柔和,造型多样,还可以加入熏香精油变成薰香灯,加入驱蚊精油或驱蚊液可成环保驱蚊灯,能达到无毒驱蚊的效果……”邓奶奶听着,脸色充满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