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爱,让老兵不再孤单

□ 马智勇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何况老人是符合条件的1947年的老兵,他们是共和国的有功之人!”8月19日,文水凤城镇桑村,88岁的老兵李金根,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志峰,人武部政治工作科人员、学雷锋小贾爱心接力团负责人贾峰耀等搀扶下,坐上小车赴山西省荣军医院过一段疗养生活。在场的侄儿侄女忙着张罗大伯的生活用品。

1931年,李金根出生在文水桑村的一户贫苦人家。1947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参军,成为文交支队的一名战士。老人耳背,但眼睛好又识字口齿清楚,可以看着文字进行交流。“我是二兵团七军21师55团的,我们的司令员是许光达,军长是彭绍辉,我一直在司令部当通讯员,多次见过首长。”老人怕别人听不见,声音高充满自豪。

据李金根老人介绍,入伍后不久文交支队在汾阳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在晋中地区作战。曾参加过太原战役、扶公式战役、陇东追击战,留驻天水地区,并参加陕南陇南地区作战,后入川作战执行剿匪任务。

说到看书识字,老人高兴:“我是贺龙中学的学员,时间不长但认了不少字学了不少文化。”老人还是贺龙中学的学生,这个事实立刻把周围的人带回了当年历史时刻。

贺龙中学是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由贺龙元帅亲手创办。1945年8月,贺龙率晋绥军区主力部队东渡黄河,直奔吕梁。8月31日,他亲临文水前线指挥作战,冒雨攻城。次日,解放了文水县城。9月2日,贺司令员来到县城,看望嘉奖作战有功部队并急速部署部队撤离转战。期间,文水县县长李奎年、汾阳武工队副政委李凤年汇报文水城内有一所中学几百名学生受革命影响倾向进步。他兴奋地说:“这是宝贝疙瘩!青年学生,军队和地方都需要,建设新中国,更需要有文化的人才。”当天下午贺龙同志来到文水中学对广大师生们作动员讲话,三百余名文水青年学生激情高涨踊跃报名,奔上革命征途,成为贺龙中学的学生基础。学校迁到方山县大武镇后正式开课。课程设置以转变学生世界观为核心,进行革命理论和文化教育。之后,与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步兵学校合并,后又扩编为西北军政大学。

老人说,他当时年龄偏小,在贺龙中学接受知识比较快,纪律观念强。“我们路上捡到东西都要上交领导,领导讲的话安排的工作绝对保密。”直到现在,老人都很少讲当年的保密的事。他爱看书,十大元帅、大将的故事更爱阅读。

1951年,他从解放军第一高级步校练习团警卫排复员回到家乡桑村。因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丧失生育能力,一直未成家。曾在桑村村委(大队)干过采购工作。对于生活的困难,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年岁大了后,老人独自居住,生活以自理为主,侄儿侄女也经常看望。5年前,一直居住在老宅的他,生活状况引起了县武装部和学雷锋小贾爱心接力团的关注。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爱心团联系村支“两委”,争取民政部门支持,共同献出爱心,把李金根老人的居室改造一新,更主要的贾峰耀带着爱心团成员隔三差五来看望,陪说话聊天,让李老心里乐开了花。贾峰耀回忆:老人性格倔,这几年和爱心团却相处得很好,多日不去,老人便去武装部门口询问我的情况,老人确实是孤独啊!我们去看看也是一种爱心啊。

老人的身体状况一年比一年差,特别是听力下降,跟人交流也出现了困难,显得更加孤独,但他从未对党和政府提出照顾的要求,保持了一位老兵的军人本色。今年,文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后,许多老兵得到了特别的关爱——积极协调山西省荣军医院让符合条件的老兵疗养,享受荣军待遇,李金根就是其中一位老兵。

“得到贾峰耀同志和爱心团关心李金根老人的消息后,我们也积极协调荣军医院帮助老人。文水已有七八位老兵入住荣军医院,老同志们反馈很好。我们通知小贾和老人的侄儿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沟通老人终于答应去试试。”19日下午,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志峰和爱心团贾峰耀陪同老人一起来到荣军医院,找管理人员办手续,嘱托已经习惯的文水老同志照顾李金根老人,体现出对革命前辈敬仰尊重的社会责任。老人耳背但能认识字,在医院看懂说明和标识。当看到许多人忙前忙后,倔强的他眼里闪着泪花:怎么你们还没回?快回吧,快回吧!我住几天适应适应,你们快回吧,快回吧……

在岁月的流逝中,很多老兵退役复员成为普通的一员,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腰背的弯曲曾经挺立起一个国家的脊梁;他们眼里带笑的泪花正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关爱,让老兵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