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有北榆苑五岳庙、刘村关帝庙、昭济圣母庙等。在这些文物古迹中有许多庙宇,而且几乎所有的寺庙中都建有戏台。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记录着我国传统戏曲演出的文化信息,负载着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和观演关系。本期小微就以贾家庄古戏台为例,对汾阳古戏台的独特风味进行细致的描述。
汾阳市贾家庄镇,以姓氏得名。面积58.7平方千米,3万余人口。1949年属汾阳县九区,1950年属四区,1954年设贾家庄乡,1958年属万年青公社。1971年建贾家庄公社,1984年复乡,1994年改镇。辖贾家庄、西陈家庄、大相、米家庄、前庄化、后庄化、罗城、小罗城、古浮图、太平、朝阳坡、董寺、新丰、西雷堡、金井、古贤、万年青、黄寺、曹兴庄、北关园、籽城坊21个村委会。
小罗城乐楼
小罗城村位于汾阳市东北7.5公里处,汾酒大道沿线。该村有1000人左右,魏、李姓居多。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作物。正月唱戏。八门城故地便在罗城村。《元和郡县志》汾州西河县:“八门城,在县北十五里,刘元海遣将乔嵩攻西河,筑营自固,营有八门,因名。”咸丰《汾阳县志》卷:“八门城,在县北十五里,俗呼罗城。”
小罗城乐楼,位于小罗城村中央(村委院内)。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晚期建筑。20世纪70年代,由于乐楼面积较小,不能适应现代演出之需,所以村人在其前面对接出新式舞台,将其作为后台使用。
原乐楼坐南朝北,台基高1.6约米,东西长11米,南北宽9米,占地面积为99平方米。乐楼面阔三间10.4米,明间5米,次间2.7米,进深7.2五椽米,其中后台进深3.4米,柱高3.5米。戏台为六檩卷棚无廊式建筑,屋顶为卷棚硬山顶,筒瓦覆布。戏台檐柱为四根圆木柱,柱础为鼓柱础。柱上施大额枋,枋上彩绘有花卉及戏曲人物,枋上施翼型公式2攒,均为明间平身科,耍头为龙头形状。枋下明、次间皆施雀替,明间为透雕云龙纹,两次间则为透雕博古纹饰,其上彩绘基本完好。前、后台以木板隔断分开,明间走马板及裙板尚存,唯扇心缺失,金柱两侧为上下场门,门额上题“和鸣”“雅奏”。两次间板壁呈“八”字形分布,其上仅存走马板。所有走马板上均施彩绘,内容为博古图、街景等。具体梁架结构为六架梁上设瓜柱两根承接四架梁,四架梁上又设瓜柱两根承接月梁,月梁承接双脊檩,檩上施罗锅椽形成卷棚顶前台顶部原有天花,彩绘有水浒将,现天花板已缺失。
米家庄昭济圣母庙乐楼
昭济圣母庙,位于汾阳市贾家庄镇米家庄村中央。昭济圣母者,祀典有载,本名邑姜,炎帝后裔。姜子牙之女,乃西周成王之母,宋时加封昭济圣母之号。汾人祀之由来久矣。民间相传:女娲三子四女,汾邑昭济为女长,晋祠昭济为其妹。3800年前,三晋之地洪涛泛涌,受母之命,仙降晋汾,理水除患,造福一方。金、明、清至民国间,固之整之,廓之壮之,屡加修葺,成就一方之观瞻,香火绵延数百载,祷者鱼贯而蝉连。何也哉?历代碑志咸云:昭济,水阴,母道也,司生育,掌水泽、理山川。自奉祀以来,凡子嗣缺乏,岁时亢旱,郡民祈祷,屡有灵显。
据本庙《修复昭济圣母庙之记》石碑记载,昭济圣母庙“创建于大明弘治二年,重修于国朝康熙五十六年,至乾隆十七年,增修西房僧室一院。二十四年增建卷棚乐楼。二十七年,住持广聚出己资六十金,协同纠首募化三百余金,增修社房三间”。后历代多有修葺。
庙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布局,现已改造为一个大院,南北长64米,东西宽55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正殿和乐楼。正殿即昭济圣母殿,为明代遗构,面阔三间10米,明间5.8米,次间2.1米。进深6.9米,柱高4.1米。单檐悬山顶,正殿为六檩前廊式建筑。殿内前后通施三柱,檐柱与金柱上承四架梁,梁上设坨墩承接三架梁,梁上设脊瓜柱、角背、叉手承托脊枋、脊檩撑起屋脊。前廊檐下设柱头科斗公式4攒、明间平身科斗公式2攒,次间各1攒,均为三踩单昂。装修部分为2003年恢复重做,明、次间皆为四扇五抹隔扇门。殿前存历代重修碑6通。
乐楼已改建为现代仿古建筑,坐南朝北面对正殿,坐落于正殿前1.3米台基之上(中设门洞),戏台为单层镜框式,面阔三间13.3米,明间8.1米,次间2.6米,进深9.2米,柱高3.8米。屋顶为硬山顶,全部用琉璃脊饰,正脊两端施鸱吻,垂戗脊兽一应俱全。前出廊,廊部为歇山式。檐柱为四根圆木柱,不设柱础,移柱造,以扩大明间的表演空间。檐下的额枋上彩绘有“八仙过海”内容,形象逼真。枋上施斗公式11攒,其中柱头科4攒,明间平身科5攒,次间各1攒,均为一斗二升,耍头为蚂蚱头。后墙上开有两个圆形窗户,利于采光和通风。戏台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每年七月初二昭济圣母庙会时,昭济圣母庙乐楼将演戏三天,吸引周边很多人来看。
后庄化关王庙戏台
后庄化村位于汾阳市城北五公里处,307国道和汾太高速紧绕村旁,交通便利。全村有286户,1037口人。
后庄化关王庙,俗称老爷庙,位于后庄化村南头街7号。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属清代建筑。庙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布局,现只保留二进院、三进院原构范围,南北长50米,东西宽26米,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中轴线上仅存戏台和正殿。
正殿设砖砌台基,台基高0.6米。面阔三间7.2米,明间3.2米,次间2米。进深五椽4.9米,柱高3.8米。正殿为六檩前廊式建筑,单檐硬山顶,殿顶灰板瓦铺就,正脊处有雕花砖雕,脊无吻兽,山墙两侧墀头净面无雕花。檐柱为四根圆木柱,素平础,柱上施额枋、大额枋,枋上无斗公式,六架梁置于额枋之上,伸出柱头,梁头抹斜。梁上承挑枋、檩,撑起屋檐。殿内屋顶设有天花,无法观其具体梁架结构。明间装修改为砖砌门窗,两次间分别装两扇四抹隔扇门,前檐廊心墙上皆绘墨线门神一尊。正殿供奉关老爷之神位。殿内明间后墙上残存彩绘神龛,神龛两侧各绘彩色侍女一尊。
戏台坐南朝北,面对正殿,为单层镜框式。台基砖砌,中央设门洞,高1.5米。面阔三间8.4米,明间3.8米,次间2.3米,进深四椽6.7米,其中后台进深2.9米,柱高3.2米。屋顶为单檐硬山顶,布灰屋面,灰脊板瓦覆盖,脊无吻兽,山墙两侧墀头净面无雕花。檐柱为四根圆木柱,素平础,柱上施额枋、大额枋,枋上无斗公式,五架梁置于额枋之上,伸出柱头,梁头抹斜。梁上承挑枋、檩,撑起屋檐。梁架为五檩中柱式,前双步梁和后双步梁插于中柱,装修全无。戏台内部墙皮脱落,东侧山墙上留有民国21年四合班在此演出的舞台题记。正殿距戏台33.9米。
太平龙天庙戏台
太平村,原名郭家庄,因常遭水灾,人们盼望太平,所以起名太平村。太平村交通便利,紧邻汾阳市区与杏花酒业园区。是原万年青公社的驻地,有许多知识青年曾经在此工作和学习过。其中著名作家马烽便在这里生活过。该村180户,700余人,曹姓居多。
太平龙天庙,位于太平村中部。据正殿脊刹题记,龙天庙建于明万历甲申年(1584)。现存为明至清代建筑。庙坐北朝南,原由正、偏两院组成,现已合并为一个院落,南北长57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为1596平方米。在原正院中轴线上现存正殿和戏台,正殿东侧(即原偏院位置)存藏经楼。
正殿为明代遗构,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1.7米,明间4.1米,次间3.8米,进深四椽9.2米,柱高3米。正殿为五檩无廊式建筑,单檐悬山顶,殿顶残存琉璃脊饰,鸱吻不存,西侧垂脊之上饰有垂兽,灰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檐柱为四根圆木柱,不设柱础,柱上施平板枋,枋上施斗公式7攒,其中柱头科各1攒,耍头为蚂蚱头,平身科斗公式各1攒,均为三踩单昂,平身科斗公式上皆出45°斜昂,明间平身科为鎏金斗公式,后檐设不出踩异形斗公式7攒,斗公式上承檐枋、檐檩撑起屋檐。前檐装修均改为砖砌门窗。殿内两侧山墙上有壁画,绘以山水、人物、花卉等,面积约7平方米。该殿殿顶琉璃造型精美、色泽纯正,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8年,汾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汾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戏台为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坐南朝北,面对正殿,为单层镜框式戏台,七檩前廊式建筑。戏台设砖砌台基,基高1.2米。面阔三间9.7米,明间4.9米,次间2.4米。进深六椽7.7米,其中后台进深1.3米,柱高3.3米。单檐硬山顶,殿顶灰筒瓦铺就,正脊处有雕花砖雕,两端饰鸱吻,山墙两侧叠涩墀头。檐柱为四根圆木柱,柱上施大额枋。移柱造,扩大了明间的距离,有利于艺人的表演。梁架结构为七架梁上设双金瓜柱承接五架梁,五架梁承接下金檩,在五架梁上又施双金瓜柱承接三架梁,三架梁承接上金檩,在三架梁上设脊瓜柱支撑脊枋与脊檩。内部装修全无。西山墙辟一小门和一个长方形窗,现被砖砌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