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拥有人才,就是拥有发展的命脉。
转型的吕梁,求贤若渴;奋进的吕梁,海纳百川。作为革命老区、资源富区、贫困山区,吕梁视人才为 “第一战略资源”,紧扣发展大局,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截至2018年底,吕梁人才资源总量达22.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9%。
全市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万人计划”专家1人,省“百人计划”专家2人,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三晋英才”325人,市委、市政府特聘专家109人(含“两院”院士30人)。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鸿绩。今日吕梁,地区生产总值连创新高,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强劲,各项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背后,凝聚着广大人才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与三百多万吕梁儿女,共同抒写了壮丽70年吕梁华章。
改革创新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2003年底,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的人才工作会议。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召开全市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吹响了人才强市号角。
机制活,环境优;环境优,人才出。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重要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先后出台30余个改革文件,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吕梁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2017年起,我市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用三年时间,市县两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国内百所以上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千名以上高级专家学者和紧缺人才,培养万名以上本土新型实用人才,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同时,我市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牵引,积极探索建立保障人才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人才引进使用上,通过改进人员计划管理,下放招聘、工资等审批管理权限,赋予机关事业单位更多用人自主权;针对人才需求与编制紧缺的矛盾,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建立“编制周转池”,开辟了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探索试行政府掏钱、企业用才模式,政府根据人才层次和服务天数,按照500-6000元/天的标准,为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放工作津贴。
在人才流动管理上,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顺向流动市场配置、横向流动单位协商、逆向流动科学调控,鼓励支持机关事业单位有管理经验或技术专长的优秀人才离岗创业。
在人才评价激励中,不唯论文、看业绩,不唯学历、看实力,不唯资历、看能力,激励能者先上;以知识价值为导向,在医疗、科技等领域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劳动技术价值,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促进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在人才服务保障中,各级党委政府密切联系人才、用心服务人才,并持续增加在人才引育、人才激励、项目资助、科研支持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承担我市重点产业科研项目的,最高可获科研经费支持200万元,成绩显著的最高可享受政府人才补贴50万元。
在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软环境”的同时,我市大力提升医疗、教育等资源服务供给水平,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茁壮成长、“落地生根”创造舒心的“硬环境”。如今,各类人才流向吕梁、扎根吕梁、奉献吕梁的势头愈来愈强。
聚焦发展 引育并举蓄“活水”
如果说人才是第一资源,那么优秀专家人才则是“核心”资源。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聘请109名转型发展专家(含“两院”院士30名)、6名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31名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各县市区围绕九大重点行业发展需求引进287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这些“超强大脑”的支持下,吕梁高质量发展提档加速。
为延伸拓展创新智库,我市瞄准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教学、科研等资源集聚的优势,建立了校地合作机制。2017年以来,先后与北航、北理工、山西农大、中央音乐学院等85个高校、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在人才培育、项目合作、技术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北航在中阳县成立北航中汇科技孵化器、中钢——北航转型升级技术研发中心,实施党政干部培育和“中阳护工北航千人就业培训工程”,在科技、产业和教育三大扶贫领域贡献突出。
山西农大针对石楼、临县、中阳、兴县、岚县和方山6个县的实际需要,派出专家团队开展红枣、核桃、养蜂、中药材、小杂粮和马铃薯等六大项目合作,助力我市攻坚深度贫困。
中央音乐学院在我市创建学院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通过赠乐器、举办音乐交流会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专题培训、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研讨、免费招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委培生等形式,积极推动我市艺术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在向外借智引才“扩大增量”的同时,我市突出重点,统筹培育壮大本土人才“盘活存量”。一批批院士专家请进来传经送宝,一拨拨骨干力量走出去增长见识,一支支具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在吕梁初步形成。
2017年以来,市委组织部从全市选派1216名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历练,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456名,树立了干部能上能下的鲜明导向;选派70名青年干部赴福建三明、山东青岛学习“取经”,提升驾驭转型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回引1016名在外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增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富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我市持续实施“民营企业家千人培养计划”,近五年在复旦、浙大等6所国内重点高校举办了9期民营企业家转型创新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500余名企业家参加学习深造并表示,通过学习开阔了思维和视野,将更好地为吕梁发展助力添薪。此外,为培育优秀企业家后备梯队,我市今年选派了19名新生代、“创二代”企业家到上海先进企业挂职锻炼。
搭建舞台 追梦儿女尽“出彩”
成长的舞台、出彩的机遇,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需要,是人才红利向发展优势转化的关键。
为此,我市大力支持各类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夯实人才创新创业基础。交城县新天源医药业有限公司与陈芬儿院士团队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现代生物制药研发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柳林县政府与何满潮院士团队合作建立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提高了我市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和稀缺焦煤资源回收率。今年,市政府对以上两个院士工作站各奖励100万元。
此外,我市还成立了吕梁市绿色农业专家工作站、临县红枣院士专家工作站、岚县马铃薯专家工作站、岚县沙棘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了吕梁市消化道早癌临床研究院士工作站、心血管临床研究院士工作站,推动科研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市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摆脱资源依赖、实现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一委三院”(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华为山西大数据中心、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人才支撑体系的搭建运用,“数谷吕梁”建设步稳蹄疾,数字撬动转型的成效日益凸显。
今年5月,在汾阳贾家庄,由市委市政府特聘专家、著名导演、汾阳籍人贾樟柯举办的“吕梁文学季”,为吕梁乃至全省人民带来了一场文学视听盛宴。这样的盛宴,为吕梁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更助推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人才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才。2004年——2016年,我市突出业绩贡献,表彰奖励吕梁市优秀人才307名,发放人才津贴233.84万元。今年年初,我市强化激励支持力度,从全市遴选“三晋英才”325名,发放奖励金625万元,引导各类人才在奋力推进吕梁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匠心聚,百业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吕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未来的吕梁,将以更大热诚、更强举措,厚植人才发展优势,欢迎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各类人才逐梦吕梁、圆梦吕梁、成就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