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改变评价方法 尊重幼儿创造

□ 刘红梅

孩子天生喜欢涂涂画画,从他们步履蹒跚,牙牙学语开始,就喜欢拿起画笔,随意画一些东西。看到自己的“杰作”,他们会手舞足蹈,有时还会很得意地给大人讲讲他画的内容。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绘画的潜质,拥有创造和表现的欲望。可在画画活动时,总有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会画!”这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反而不会画画了。到了幼儿阶段,幼儿喜欢画画,但不敢大胆表现,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首先值得反思的是不当的评价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打击到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绘画兴趣,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下笔。作为幼儿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天赋,保护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充满童趣的想象力。所以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习惯,改变以成人的想法对孩子作出评判。因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

一、改变简单评价,关注幼儿创作个性。有时候,孩子们的画我们看不懂,因为画的主人是孩子,每幅画融入了孩子的感知,想象力和情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其独特的理解,常常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彼此无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独特的想象力,给予独特的笔触,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让成人“摸不着头脑”。所以在许多时候,成人会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自己的审美标准评判:哪个孩子画得好,哪个孩子画得不好。

二、改变重绘画技能技巧而忽视了画中童趣的评价。有的老师和家长不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是把技能技巧列为重点,大肆渲染,常用“画面整洁,涂色均匀,线条流畅,轮廓清晰”等词语作出评判。这无形中标榜了一些作品的高度,让这些画成为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自然向同伴学习:画什么,怎么画,久而久之,为了得到老师夸奖,孩子们改变自己,不去思考,不去想象、不去创造,而是模仿。所以千篇一律的作品越来越多。 在一次小班画画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画星期天的某一活动,浩浩小朋友画了许多重叠,交叉的圆形,一看他的画面杂乱无章。我问他画的什么?他高兴地说,“摩天轮,摩天轮转的可快了,”同时,小手比划着。原来星期天他玩过摩天轮,所以他有丰富的经验准备,于是把自己所见所思所想,生动地表现出来。就这样一幅动态的摩天轮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改变缺少与幼儿平等交流分享的评价。看不懂孩子的画,为什么不让孩子解释呢?孩子的画看上去乱七八糟,可只要你认真倾听,画中的故事肯定会震撼到你。我最喜欢听孩子们讲画中的故事。因为孩子们的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表达地淋漓尽致。每个孩子的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注意观察,主动交流,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绘画世界简直是无所不能。记得在一次主题为“海底世界”的绘画活动中,有一位小女孩的海底世界主色是红色,我很好奇,我就问她。原来她画的是大鱼吃小鱼。可怜的小鱼被大鱼撕咬,一滴一滴的血染红了海水。如果老师不问,不听,永远不知道孩子内心这么细腻的情感表达。

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每次绘画活动结束,老师把孩子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像裁判者一样一一进行评判。没有和孩子分享交流创作过程,更不知道孩子的创作意图。没有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以及孩子的情绪反应。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让孩子失去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最糟的是受到否定的孩子哪里能找到自信和满足,更多的是失落和厌倦绘画,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表现出更加的不安。

儿童画画时,全身心地投入,在他们眼中万物有灵,万物有情。他们的想象打破了成人意识常态中的思维,所以有的成人不能理解儿童,甚至干预、指责。改变我们的不当评价吧,别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别再扼杀孩子的创造灵感! (作者单位:吕梁市直春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