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学有所成的李晓军正式走上讲台,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初为人师,李晓军便深知,严谨的教学态度,勤奋的钻研精神对教师的成长和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周末的下午下课后,李晓军发现琴房的钢琴音准有些误差,试着自己调试后还是不太准确,难得糊涂还是一丝不苟?严谨的他没有得过且过,而是为了确保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每一个细节,硬是请来了师傅熬夜完成了校准。多年来,李晓军坚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力求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教学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李晓军一直参加省、市、校等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不断转化培训成果,取其精华,较好地将成果应用到了实际教学工作中。同时,他还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先后在《吕梁学院学报》《黄河之声》《北方音乐》《吕梁教育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成为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和优秀代表。
师德之魂是师爱,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首要标志,也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李晓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关爱学生,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格魅力、道德风范来影响教育学生。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周边县市,基础差,接触面窄,对声乐的理解并不透彻、全面。于是,他十分注重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声乐站在更高角度、带着兴趣去学,经常性引入音乐哲学里的一些思想,寓教于乐,打开学生思想的天窗。学生姚弼川特别热爱声乐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非常刻苦,但他的口音方言味特别浓重,尤其是前后鼻音的字基本就分不清楚,演唱歌曲时经常闹笑话。一段时间因为改不掉方言口音甚至于想放弃声乐学习。李晓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专门针对他的情况设计了从地方歌曲的原生态唱法入手,找了《骑白马挎洋枪》《摇三摆》等几首“土得掉渣”的地方民歌让他用方言演唱,建立歌唱信心,之后又为他专门编写了几首针对性很强的纠正字音的基础声乐练习曲,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指导练习。慢慢地姚弼川的声乐学习一步步走向正轨,演唱状态也越来越好,在李晓军的精心指导下,姚弼川在2018山西省教育厅、文化厅举办的校园艺术大赛上获得了大学组声乐演唱的“一等奖”。
严谨治学勤耕耘,不负韶华硕果丰。凭着勤奋敬业和对声乐事业的刻苦钻研,年轻的李晓军先后获得山西省校园艺术大赛教师组声乐一等奖、吕梁市首届民俗文化节民歌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晋陕民歌大赛一等奖、山西省雏菊奖“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先后被吸收为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学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青年歌唱家学会会员等,2018年李晓军被省人社厅评定为国家二级歌唱演员。
作为一名市青联委员,他紧扣上级脱贫攻坚宣传任务,先后多次参加了由省市文化、扶贫部门举办的“扶贫攻坚”“送戏下乡”“吕梁护工”等社会公益演出活动。每一次的送戏下乡演出,李晓军总要结合演出地的风土人情,对节目进行反复编排,尽可能地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完美呈现给当地群众,多次获得了活动主办方的好评。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和青联委员,李晓军始终牢记教育事业的初心,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点燃红烛的事业,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事业努力的方向。他一路放歌,勤修师德,勤学苦练,用爱为学生扬起未来的风帆,用声乐奏响着一曲新时代青联委员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