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农村贫困地区文科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 白红艳

当前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中,对于文科类课程的实施,最突出的问题并不是资源不充足,而是如何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应用。所以,对贫困地区文科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给予详细分析。

一、农村贫困地区文科类课程资源概念

农村贫困地区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便是有益于贫困区域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生成的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相关条件。因为功能的不同特征,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型以及条件型。在素材型课程资源当中,具体来说便是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获取的对象是从哪里得到的,这其中便包括了学生的感受、知识、技能、智慧以及经验等相关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便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以及收获知识的直接对象,但属于学生学习的条件。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设备、场地、设施以及外部环境等相关因素。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生成不但需要不同的资源给予条件支持,还需要社会、文化、习俗等一些无形素材资源的烘托。

二、农村贫困地区文科类课程资源特征

在农村贫困地区,因为人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都与城市的发展有相差,所以,没有现代化教学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载体。但在这样的区域当中,自然性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开发智力,并提升其思想品德等。例如:文物胜景、所在区域的传说以及故事等,这些都在学生生活当中真实存在,将其与特有的自然风景进行结合,可以彰显农村区域特色。

农村贫困地区对于自然环境和保护会更好一些,所以自然风貌非常美丽,历史传统非常悠久,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其地域文化也非常独特。这些资源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非常大。所以,将这些作为教学资源,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帮助其构成体验性知识。

在农村贫困区域当中,课程资源很多都是将人作为载体,利用人们的日常言行等对民间文化进行传承。一般都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利用不同民间活动进行表达。例如:每年春节,会有守岁的习俗;每年清明会有祭祖的习俗;每年端午有赛龙舟的习俗;每年重阳会有登高的习俗等等。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产生了美感,并且会感受到人们的愿望以及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会风土人情,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触景生情,受到这些文化以及情境的熏陶,产生更多的热爱家乡之情。

三、农村贫困地区文科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利用策略

为了将教学效果提升,需要将书本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所以需要使书本知识更加具体化,能够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不能有太多抽象的叙述和大道理,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知识,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当中应用。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将书本当中的知识作为出发点,最大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习和生活体验性,这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非常关键的步骤。同时,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制作或者观摩一些物品等,以便构建起学生和书本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真正的理解,并培养学生不同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并累积经验等。所以对于这一策略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这一策略便是,将书本当中提出的现实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以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以及掌握书本知识,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从而对学生理解知识、感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利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及探究,学生会对书本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在理解以及把控知识之后,对自身的实践进行指导,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一策略的应用最主要的步骤为: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联系,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进行激发。

这一教学策略对于文物胜景类的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在农村贫困区域,由于文物胜景非常丰富,有大量的古代文物遗址、古建筑群、古树木、革命遗址等等,其中涵盖的知识、教育内容非常多,同时也承载了乡土文化,记载着人们的情感以及智慧,是当地人文精神以及生活哲理的最高展现。对于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学习方法、方式得到丰富创新,学生可以在相关的文献当中对知识进行探索,还可以在各种遗迹当中找到更多的知识点。在考察之后,对文物胜景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以便能够使学生对本地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认知,深刻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多的情感。

(作者单位:中阳县金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