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小明) 近日,本报收到一位农民的挂号信件,来信人注明是口述,信由他的外孙女执笔。是啥事让他在信息往来这么方便的年代采取这种形式呢?
县、镇两级领导给他办理了土地补偿款的事让他心情激动,他进而希望通过本报弘扬他们为民办事的精神。
来信人是中阳县宁乡镇郝家岭村村民,名叫曹卯元。2017年,他的2亩地被占用,土地补偿款一直未解决。近日,他给中阳县委副书记孙燕飞发短信反映他的情况,孙燕飞把短信转给了宁乡镇党委书记任四虎,任四虎又把短信转给镇人大主席兼郝家岭村支部书记。当天,任四虎和镇人大主席兼郝家岭村支部书记一起到村,了解清楚曹卯元反映的问题符合小流域补偿政策,开会决定年终补偿他1100元人民币。
按照信中留下的电话,记者于11月21日下午给曹卯元打通电话。他口齿不清,交谈起来相当困难。原来他患有脑血栓,腿脚也不方便,已经69岁。他的儿女都已独立,家里面就他和老伴两口。脱贫攻坚开展后,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于去年脱贫。这几年,孙燕飞去过他家几次,对他非常关心。孙燕飞还给他留下电话号码,让他有事直接打电话。最近他遇到土地补偿的问题后,就给孙燕飞发了短信。
为慎重起见,记者又联系上了宁乡镇人大主席兼郝家岭村支部书记,并通过他获悉孙燕飞的意见。他们说,群众事情无小事,这是应该的,不值得群众这么表扬。县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为群众服务的事很多,那才是应该宣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