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全省第一个“创新型县”,近年来,交城县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转型”为主线,将创新转型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能,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在服务企业上动脑筋、作文章、下功夫,摸索出了“136”特色服务模式。
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交城县坚持把培育壮大创新平台作为核心抓手,以“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提供高效服务,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宗旨,搭建了以山西中鼎云铸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的交城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高端人才引进、企业技术攻关、信息交流、企业线上线下服务、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及素质提升培训为一体。全县所有企业入驻交城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站,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反映所有需求及困难。公共服务平台将根据后台管理系统提示,通过引进的12家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体化、专业化、协同化的个性服务和公共服务。
构筑三大人才机制,夯实服务基础。交城县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人才和创新摆在中小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打造强劲有力的“智力引擎”。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引进人才。从单一的企业自主引进人才向政府按产业类型、产业布局引进人才转变,建立了“交城智库”。目前,已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及其科研团队5人、博导10人、博士(教授)40人、高级工程师39人、技术型人才111人,成立了吕梁市首家院士工作站——山西新天源药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二是加强培育提升本土人才。重视本土企业家培育,实施民营企业“三个一”提升工程,2019年已组织17名企业家赴四川大学参加高端培训、100名企业管理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素质提升培训。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行“来得开心、干得舒心、住得安心”的“三心工程”,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合理待遇留人的服务理念,为来交城发展的各级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目前,在中鼎科技园建立科研专家楼,为科研专家、团队提供系列服务。
强化六项特色举措,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六项特色举措,优化完善各项服务,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企业高水平发展,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深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全县规上企业与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合作联盟,共建创新创业服务与技术研发机构18个,真正推动了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和提质增效。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加强与中小企业精准对接,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精细化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引进、技术攻关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县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4项,每万人均1.92件。近两年来,已转化自主研发科技成果9项,研发支出2420.59万元,转化收入3.1亿元。三是优化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全县高新技术企业20个,占到吕梁市总数的42%;有“四新企业”8户,“专精特新”企业15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9个,其中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个,通过集群培育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四是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交城作为外贸重点县,目前,建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占地500平方米,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供高效服务,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发布、通知通告、信息交流、金融法律、财务咨询等各类服务。与山西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合作建立了全省首个县域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外贸进出口企业在报关、通关、国检、外管、金融、物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交城产品对外展示及销售渠道。五是打通融资多元化服务。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PPP)项目运作咨询服务机构,今年,县财政专门列入1000万元预算作为中小微企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创新创业,打通项目多元融资渠道。六是实施政策环境创优工程。大力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通过政策引导和高效有力的权益保护,完善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和增强企业幸福感和转型创新发展的信心。出台了《交城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明确了对该县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中的一系列奖励措施,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所有企业做到了应减尽减、应免尽免。 (张彩峰 司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