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天,生长着一种蔬菜,叫黄胡萝卜。这种菜长在土壤肥沃的水地。地脉好,水量充足的话,产量很大。与红薯、土豆、长山药一样,这种菜在土里朝下生长,如木头楔子一般,越向下,形状越尖。站在地头,我们能望见的是绿茵茵的一片,我们叫胡萝卜缨子。缨子人不能吃,都用来喂牲畜了,兔子比较喜欢吃。
这种菜南方不生长。在南方能见到的是红胡萝卜,颜色是红的,样子倒是和黄胡萝卜一模一样,主要用于装点菜盘或做食雕,味道比黄胡萝卜差矣。关键人家南方人不把它当主菜食,只是起个装点作用,如一颗装饰用的纽扣。
而在我们北方就不同了,黄胡萝卜和土豆,那是我们的主菜,有时候,我们也戏称“国菜”,得一乐趣也。
现在市场繁荣,交通运输也便捷多了,在大大小小的超市里,南菜北菜大融合,任何时候任何季节,都可以买到想吃的菜品,真是想吃甚有甚。
虽说如此,我对黄胡萝卜还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
任何情感的产生和蕴藏,都是有特定的源由的。之于我,黄胡萝卜就如同一间老屋,一个故乡。每到冬日,在萧瑟的寒风中,想起那一个一个的黄胡萝卜,那一地的绿茵,我都能涌起丝丝的甜意,这种味蕾会持续一个冬天。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父母都是工人,居住在一个小县城。那时候,冬天里的蔬菜很少,像西兰花、冰草,听也没有听说过。莲菜,也只是在过大年时,才能买回一小根食用,我们称它为“细菜”。一进冬天的门,我们就开始贮存蔬菜。我们住的是个大伙院,好几户人家。院子正中有个大大的“地窖”,地窖是用砖璇起来的,入口处有上下的台阶可以踏踩,窖顶有个通风的天窗。既是伙院,这个地窖也是几家共用,主要用于各家冬天里贮存蔬菜。那时,爷爷有个自制的木轮小平车,那就是我们运输蔬菜的主要交通工具。买的少了,就用自行车驮,买的多了就用木轮小平车。通常是父亲拉车,我们弟兄们帮着推车、装卸。地窖里,各家是各家的地方,主要就是贮存大白菜和黄胡萝卜。每个冬天,总的买两小平车白菜和一小平车黄胡萝卜存在地窖里,全家人才能吃下一个冬天。搬出那个大伙院后,常常会想起那个“地窖”,想到陪伴我度过寒冬的黄胡萝卜,想到我的童年。
现在人口少了,但每年天一冷,我仍会到菜市场买两尼龙袋黄胡萝卜回来,只是不用自己驮了,整袋整袋的买,摊主就会给你送到家里,还可享受个批发价。黄胡萝卜的保存忌热,住楼房的人家不好存放,好在我住的是独门小院,还保留着老辈人用过的两个旧水缸,我们叫“瓮子”,那是陶土烧成的,透气性能好。两尼龙袋黄胡萝卜,刚好放满一个大瓮。这一瓮黄胡萝卜不能放在有暖气的屋里,要放在院子里的凉房中。这样,瓮子既起防冻的作用,还有保湿的功效。贮存黄胡萝卜也有点小窍门。那就是把买回来的黄胡萝卜先摊在院子里凉上半天左右,然后,用菜刀逐个把黄胡萝卜的屁股削去,我们叫“跌屁股”。紧接着马上就入瓮,入瓮时不必挨个码齐实,随意摆放即可,这样便于通风透气。我出过一次小差错,买回黄胡萝卜后,削了屁股摊在院子里凉晒了两日,才入瓮,结果,黄胡萝卜就有了蔫样,丢失了部分水气,你说这东西也奇怪,入瓮后几日,就又新鲜起来,但道理上讲,肯定不如凉晒半天就直接入瓮水灵。
北方人的冬天是吃羊肉的季节。羊肉和黄胡萝卜最搭,我们称“认”,就是认识的认字。肥的羊油也大,六七十年代经济条件不好,吃了羊肉,羊油是要耗下的,羊油耗下后,倒在一个一个小碗里,成了“羊秃子”,做好面食后,用匙子挑一点放在面里,那一碗面就有了羊肉的味道,粗粮面看起来也有了点光泽,很温润。有一道菜叫羊油红辣椒炒黄胡萝卜丝。先把黄胡萝卜洗一下,然后,用筷子刮去皮,主要是怕伤损大,现在的人都不用筷子削皮了,直接用削皮的刀削,削去的皮很厚,可惜。刮好黄胡萝卜,再洗净,切成丝码在盘子里。接着挑一块“羊秃子”油入锅,待羊油化开升温后,把红辣椒放进去煸炒一下,再把黄胡萝卜丝倒进去炒,出锅时,滴一点山西老粞醋,羊腥味就去掉不少了。这盘菜就炒好了,香气四溢,很爽口。至今,我仍喜欢吃这道菜。只是家人们都不吃羊油了,5S压榨花生油也吃的少,说是怕吃的血脂高了。瞎得瑟,还是经济条件好了。可是不用羊油炒,用麻油炒出来的辣炒黄胡萝卜丝,全然没了那个味,不好吃。有一次,我又想吃这道菜,可是没有“羊秃子”,我就把炖羊肉上浮着的一点羊油挑出来炒,果然又有了点旧日的味道,结果这道菜只有我一个人吃,人家们不动筷子。这也算“得道者寡助”吧,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嘛。
羊肉炖黄胡萝卜也好吃。先把黄胡萝卜削了皮洗干净,滚刀切成块,加入炖好的羊肉块,放在一个砂锅里炖。要文火炖,不能急,火大了不入味,在现在的炒瓢里炖,味不正,吃着没感觉。在砂锅里炖好的羊肉炖黄胡萝卜,炖熟时要放一把香菜,撒在上面即可,不必搅匀,看起来闻起来就很有食欲。只是现在不烧灶火了,如果用砂锅在灶火火口上慢炖,这道菜的味道会更纯朴、地道。我是不喜欢高压锅之类的快速作法,做出来的菜,味道好像都浮在外面,游离不定。如同做人,不实诚,不靠谱。这道菜,如果是在一个下雪的天气吃,肯定更有气氛。约上三五个朋友,在雪天吃羊肉炖黄胡萝卜,再温一壶小酒喝着,浑身都是暖暖的。
当然,最经典的还是吃羊肉胡萝卜饺子,那是我们北方人主食里的“国粹”。百吃不厌。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好听的话多了去了。吃羊肉胡萝卜饺子,剁馅拌馅是关键。先说割羊肉,不能纯粹割红肉,要用新鲜的五花肉。全用红肉瘦肉,吃的不香。只有割那些红白相间的肉,剁出来的肉馅才好吃。肉馅和黄胡萝卜要分开剁。混在一起剁不碎,刀口和刀面上会不断地粘上羊油,剁几下就得忙活的铲刀上的油,再剁几下就又得铲。费事。剁肉,要用肉墩子,5寸左右厚。肉墩子可以是柳木的,也可以是枣木的。墩体剁起来有韧性、有弹性,剁肉的声音是温柔舒缓的,听起来比较舒服,不刺耳。有南方朋友送我两块肉墩子,一块是铁木的,一块是银杏木的。虽说是名木,可是直径小,厚度也不够。试着用了几次,一只手剁,另一只手要不停地往墩子中间收纳肉,不得劲。还有就是铁木很硬,剁肉时发出的声音生硬,不悦耳,令人心生烦意。后来,也就弃之不用了。银杏木的那块,改用平常切菜了。细心的人家,在肉墩子周边还要箍一圈铁皮,起保护作用,生怕剁肉的是个愣头青,几刀下来,墩体变成劈柴了。这是说笑。剁肉时,将割回的五花肉切成小块,剁一会儿,便把盐撒上,撒多少要根据肉的多少来定,全凭经验,没有个准确的数量。这时盐和肉在剁的过程中会很快融合,起到松软的作用,这样剁起来比较省劲。再剁一会儿后,就开始搁上五香粉、葱、姜、酱油一块再剁。越往后越好剁,也越省劲。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边剁边哼小曲,或边剁边抽颗烟,边喝杯茶。越剁越乐呵,越剁越有成就感。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剁肉毕竟是个体力活儿,在我们家,这个活儿一般是由我和父亲来做,弟弟们剁菜,那个相对要省力的多。当大的总是会让小的。这也算那个年代里我们家剁馅的一个班底。如今,我们弟兄三人已单过,可是,聚到一块说起儿时剁馅的事,仍是津津有味。现在,人们已大部分不剁肉馅了,割了肉,店里就给用绞肉机绞下了,免费的。绞出来的肉长长的一根一根的,似抿尖。不过,拿回家也还得在墩子上剁一下,才能用。在家里剁肉的工序省略了,我们的儿时也走远了。
再说剁黄胡萝卜。先将黄胡萝卜从瓮中取出来,简单洗一下,去浮土,削皮,再洗干净。然后,用做擦尖面的擦子,擦成一小条一小条,扁扁的模样。这就可以放在砧板上剁了。黄胡萝卜水气大,剁起来比较轻松,剁黄胡萝卜还是用实木砧板比较好,手感轻柔,听起来也很有旋律。有的人本事大,可以两只手同时剁,那就更有范儿。“咚咚咚”的,错落有致,节奏感很强。慢时,仿佛在敲扬琴;快时,又似在打架子鼓。抑扬顿挫,每刀下去都是一节音符。我想,那些美妙的音乐,一定是起源于人类的基本劳动。这一点也不假。在超市里买到的那些竹子砧板不好使,剁起来,声音有如吵架,又似摔打。一点也没有美感。我的砧板都是农村里逢集赶会时买的。材料实在、结实。做工粗糙些,但用起来顺手,剁起来舒心。还有些古意。待黄胡萝卜剁至一小粒一小粒时,就要把剥好的葱及姜、五香粉、酱油加进去一起剁。快剁烂时,再把剁好的羊肉馅放进去烩起来剁。羊肉黄胡萝卜饺子馅剁到肉菜、调料都融为一体时,要尝一下馅子的咸淡,一般是羊肉馅里已放盐,就不需要再放了。也有肉馅调淡了的,还得再搁点盐,这得用嘴尝。太淡了,没味。太咸了,母亲会说:打死卖咸盐的了。总之是口感正好即可。前一阵子,有人在剁羊肉黄胡萝卜馅子时,还要打进两个生鸡蛋,我想是起膨松的作用吧,我看也未尝不可,我也试过,口感挺好的。
馅子剁好后,就是包饺子。包饺子的面要提前二三个小时和好,揉光后用锅盖盖上面盆,放到一个凉快的地方醒着。待和好的面醒好后,把面提到砧板上再反复揉,直至揉出筋道,揉出面光。然后,用刀切成几个条状的小块,一块留在砧板上,其余几块再放回面盆,继续醒着。这时,就开始用双手把放到砧板上的一小块面拉长搓光搓圆,然后,一手用刀切,一手来回转动面,切下的小面块,大小要均匀。这个小面块的大小,决定包出来饺子的大小。太小了不好包,太大了也不行。擀面皮是个技术活儿,先把切好的小面块在砧板上按成一个饼状的面饼,之后,一手转动面饼,一手在上面擀,擀出来的面皮周边要平整光滑,中间略显厚一点,厚一点的地方将来就是饺子的底部,这样,包出来的饺子不容易露出馅子。初学者,左右手配合不好,擀出来的面皮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长有的圆,这是个慢功夫,急不得。如同拉手风琴,左右手要协调配合,慢慢就掌握好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不会擀面皮,市场上也有用机器压出来的,大概是3元就能买到60个面皮。这样省事,但用它包出来的饺子,不好吃。擀好面皮后,就要抓紧包馅子,否则,面皮会干,干了的面皮包下的饺子,饺子口捏不紧,煮出来会烂。羊肉胡萝卜饺子有包长的,也有用双手握一下,包成圆的,我们老家叫它“握握饺”,这要根据个人喜好来定。总之,一是要包结实,口子要捏紧,口上不能有生粉;二是要包好看。把饺子包好看,说的简单,做起来也挺难,也是个慢功夫。传统过大年时,有细心人家包出来的饺子,除了长的和圆的外,还能包出“麦穗穗”“元宝饺子”,有的还要把长饺子边上再扭出一些花来,挺漂亮的,像做花馍一样,品种很多。还有的人家,擀面皮功夫不行,总是擀不圆。有老话说:有歪面皮没有歪饺子。有手巧的人,就能把这歪面皮捏成好看的饺子,这是捏的技术。过去,有媳妇嫁到婆家,捏出来的饺子又大又不好看,那是会被婆家笑话的。当然,这是旧俗,不足为取。包好的饺子不及时下锅煮,就要把一块干净的笼布,过一下水拧干,盖到竹篾上的饺子上。这样,煮出来的饺子口上不会有硬皮。至于煮饺子,也要掌握好。时间短了,熟不了,时间长了,也不行,我们叫“老火”了,或“塌锅了”,有的甚至会馅与皮分开,那就成片儿汤了。功亏一篑。煮饺子,要把一锅凉水先坐在火上,待水大开后,把包好的饺子逐个顺着锅边溜进开水里,然后,用铲子顺着锅边慢慢抻几下,待锅里的饺子个个都肚子朝天了,即可出锅。我见过的最小的饺子只有指甲盖大,那是女儿出嫁时,零点时分要吃的,意思何在,我没有考证。
这些年,我还喜欢吃一道凉菜。把黄胡萝卜洗净削皮,切成丝,与香菜拌在一起,滴一点香油,撒一点盐,用醋拌一下,挺爽口的,也是下酒的好菜。我爱人呢,喜欢把黄胡萝卜切成几个小长块,放在笼里蒸。一个冬天,她几乎离不了这个蒸黄胡萝卜。做法与蒸红薯一样。她说吃上这东西,肚里很滋润,很舒服。所以,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准备两尼龙袋子黄胡萝卜,才能够吃。
黄胡萝卜虽说不是什么名菜,也很便宜。但它陪伴着我的每一个冬天。至于有营养专家说,黄胡萝卜有大量维生素,营养价值高,那只是个说法。各种菜有各种菜的营养。之于我,黄胡萝卜就是一种年代记忆,就是一种情愫,一丝冬天里的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