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牧
清明,大地春和景明,万物吐故纳新。这一天,既是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要祭祖扫墓,可踏青郊游、折柳、荡秋千、放纸鸢。此独特之日,普通人都难免有一腔思绪弥漫心胸,何况锦绣于心的文人雅士呢!前者最多如我这般感慨一番,后者必然会发之于外,作诗作文。
我之感慨,尚未言说,便觉得心中所想、胸中所念,不论巨细均已被前辈先贤描摹至微至妙,更有诗句浮现眼前。第一首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清明诗,广为传颂、妇孺皆知的,唯此而已,千载之下,悠然处处可闻吟诵声。
杜牧《清明》一出,高手大家,就此题材而言,均心悦诚服。不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来文无第一,精妙诗作,自然多有。比如这位痴迷写诗,为推敲一字而忘我的贾岛,便有一首: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唐·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闲来无事,眼前风景如画,胸有块垒要浇,贾岛便想约朋友,对酒落花前。男人之间,邀约朋友来喝个酒,都雅得让人心痒难搔。若我只会道:在干嘛?来喝酒!比之贾岛,瓦砾之于蓝田玉!
倘若朋友分身乏术,却也无妨。比如宋人王禹偁就安心一处,独酌几杯,用《离骚》下酒,看到得意处,他便曼声吟唱: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宋·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宋人写诗,偏于说理议论,相较唐诗之气象万千,宋诗自然有所不及。却也难怪,有唐一世,诗已被写到登峰造极,壁立千仞,后人只能高山仰止,无从攀登了。不过,说理自有说理的高妙之处。比如高翥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高翥这日定是去祭扫,触景生情,首联、颔联、颈联描摹祭扫所见,历历在目。尾联悟出道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此句突然令人伤痛,心头蓦然浮现出几位好友身影,忍不住想把贾岛的“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借来用用,邀他们前来,不醉不归。
高翥令人不醉不归,黄庭坚更进一步: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黄庭坚《清明》)首、颔、颈联自不必说,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直如天外飞仙,破空疾至,心中执念一挥而断;又若一盆冰水,当头浇下,欲望之火蓦然被浇了个通体透彻。心火烟灭,执念灰飞,灵智便豁然开朗,只觉得“荡胸生曾云”“一览众山小”了。
再说回唐诗,早有一首已跃跃欲试多时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翃《寒食》)寒食节,不举火,吃冷食,其他皆与清明同。现在虽不怎么过,但在古代,与清明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韩翃写寒食,尽管当做写清明,也唯有此《寒食》,方可与杜牧之《清明》并称一时瑜亮。《寒食》不仅我们喜欢,当时连皇帝都赞不绝口,专门因此给韩翃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