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乡村振兴·广告

新时代的“愚公”——张喜生

□ 吴丽娜

春暖花开,绿意盎然。阳春三月,坐落在黄土高原褶皱间的兴仁里村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曾经这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却因为有了坚持27年修水利兴农田、治沟打坝的新时代“愚公”张喜生,生态环境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新变化。

兴仁里村位于临县林家坪镇西山坡上,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山高沟深、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每到汛期,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严重。由于高山坡地,再加上雨水冲刷,老百姓的“庄稼地”成了“三跑土”——跑水、跑土、跑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雨天水土流,旱天渴死牛。”

今年80岁的张喜生出身于兴仁里村一户穷苦人家,小时候因家贫短短念过几年书,之后辗转到山西、甘肃、辽宁等地的兵工厂工作,1962年退伍回乡种地。面对穷山恶水、良田稀少的现状,张喜生萌生了修建水利的想法。后来在安业乡水保站学习了20天有关水土保持技术,让他对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越发感兴趣。等时机成熟后,他决心在兴仁里的小沟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当地方言叫“打坝堰”),用于改善当地自然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做事要有恒心,不管面前的困难有多大,既然决定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功!”彼时已至知天命的张喜生却不服老,凭着这股敢想敢干和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带领全家在小沟里打坝堰治理水土流失。靠着肩挑臂挎,在沟里搬石,担来土造田,又在旁边种上了柳树,连七八岁的女儿也帮忙抬筐。平日里,除了忙活种地和放羊外,张喜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打坝堰上,背着石头一趟趟跑,手砸烂背磨破,夏天里晒得黝黑,冬天里冻得生疮,就这样一干就是27年。很多村民认为不可能办到,劝他放弃,然而他最终成功了,治理荒沟20多亩,有效遏止了兴仁里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张喜生的家距小沟四里地,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大约走半个小时才能到,这条小道成为张喜生的“愚公路”,为他带来了不小的危险。每到下雨时,张喜生都要到小沟里查看堤坝,以便出现险情时疏通水道。此时这条小路泥泞不堪,路下是陡立的山坡,需要步步小心。“鞋上沾泥,身上淋雨,很容易摔跤,走路时得格外注意。就是在平时,这条路一般人也不敢走。”张喜生介绍道。

打坝堰的事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8月12日晚上,就在张喜生70岁生日前一天,突降暴雨,一下子把修建好的堤坝良田全部冲掉,一夜间张喜生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家人本以为张喜生就此放弃,没想到“认死理”的张喜生又一次拿起了铁锹扁担,带领家人重返小沟打坝堰,并吸取教训,加固了堤坝建设。

多年的艰辛劳动,给张喜生的身上留下了印记。他的腿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脚指甲又厚实又畸形,还患有风湿病。老伴跟他商量,以后少去沟里。可张喜生嘴上答应,却常常趁老伴不注意溜到小沟。“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我仍能干敢干,也干惯了,以后也要干下去。”张喜生说。

在张喜生的带头下,兴仁里村有7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加入到兴水利打坝堰的建设中。他们像张喜生一样,在山沟里辛勤劳作,兴修水利,改造良田,使贫瘠的土地肥沃,同时防治了水害,涵养了地下水资源,预防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兴仁里村的生态环境,让村里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凭借着打坝堰带来的生态改善,张喜生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他打坝淤起的地一年光产玉米就达2000多公斤,足够全家一年的口粮。如今,老人身体非常健康,生活得有滋有味。每天坚持健身打拳、编唱秧歌、背诵唐诗……

就是这样,张喜生靠着勤劳的双手,坚持27年战天斗地,不仅成为当地带头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时代“愚公”,而且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希望村里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利用大型机具兴水利造农田,让兴仁里村变得更加美丽富裕!”张喜生说。